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 , 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特殊的审美功能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美学”的理念 , 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一、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诗中二、三、四句的“闲”、“厌”、“山”押韵,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诗中寥寥数字就描绘了“众鸟飞尽” “孤云独闲”“与山相对”的几个画面,让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
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增强诗的表现力 。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 恐惊天上人 。”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 。又以“不敢高声语 , 恐惊天上人” 写出了夜之静 。又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极目远眺 , 把美丽的洞庭湖比喻成了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 , 把俊秀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
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而且受益匪浅 。在学习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发掘诗句中的语言美 , 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适时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
二、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 , 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
如:《渔歌子》一词,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
在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 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画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 , 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还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
三、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 , 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 , 表达感情的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 也即“诗情画意”的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 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
让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是要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 。如《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另外还要要渲染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 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 , 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 。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 , 让人无限遐想 。学生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 , 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 。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 , 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 , 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 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
四、探求古诗词的内蕴美 。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写中 , 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 , 因而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如陆游《游山西村》这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以形容陷入困境 , 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写庐山 , 然而实际上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要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根据这些古诗的特点,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的内蕴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内蕴美 。另外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说说对诗中道理的理解并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在学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 。如:“昨天晚上 , 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 , 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痹诮萄А短馕髁直凇肥?nbsp;, 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探究古诗的内蕴美 ,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努力让古诗词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受到深刻而全面的美育教育 , 让古典文学的精华,融入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
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古诗教学既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趣,领悟诗歌内涵,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言意境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凝练含蓄的语言 , 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 。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背诵古诗 , 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学会欣赏与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水平是当前古诗教学的重要课题 。
笔者从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三个角度对如何实施美育教育进行了解读 。
一、语言之美文学是语言的凝结,抓住文本这一本质 。
熟读文本是第一步 , 离开文字谈文学那是空中楼阁,镜中花 。
品读文本是关键,古诗文凝练,更要反复读,慢慢读,仔细读 。
一读正音,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 , 很多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字义字音都有改变 , 教师一定要正音 。
譬如见字:北朝民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是“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an 。
但是在《所见》和《夜书所见》题目中的“见”以及张籍的《秋思》城里见秋风”中的“见”,都是“看见”的意思,并无“显现”之意 , 不是通假字,所以读jian 。
再譬如重字: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是多音字 。
“花重”表现了春雨后花儿“红艳艳、沉甸甸”的红艳欲滴状态,因zhong而这里“重”要读 。
而张籍《秋思》中的“欲作家书意万重”,是说家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很多很多 , “万重”就是“很多层”的意思,要读chong 。
二读断句 。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古时阅读时加上句读,理解句意 。
古诗恰当的断句,既可以给古诗增加音韵节奏美 , 又可以正确理解诗意 。
 ,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断句需要教师的训练范例,更需要诵读的语感 。
譬如《凉州词》原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有一位书法家给慈禧在扇面上题《凉州词》的诗,少写了一个“间”字 。
书法家的巧妙断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 , 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 , 也是艰难的任务 。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 , 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
有的诗词 , 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 , 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 , 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 , 一寸相思一寸灰”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
2、学生个读,自主欣赏 。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 , 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  理解作者 。
在教学的过程中 , 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 , 拿出劲头来学习 。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 ,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
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 ,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 丰富词汇很有好处 。
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 , 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赞美母校的古诗词 汝坟贫女》梅尧臣(北宋)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
督遣勿稽留 , 龙种去携杖 。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
《好了歌》曹雪芹(清)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 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关于父亲的词句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
《格言对联》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
《诗经》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
〖南北朝〗颜之推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
《格言联璧》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子礼者,断长续短 , 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
——荀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 , 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
——《孝经·圣至章》父母者 , 人之本也 。
——司马迁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
——挚虞父子不信 , 则家道不睦 。
——武则天孝子之养也 , 乐其心,不违其志 。
——《礼记》孝敬父母的古代诗句孝有三:大尊尊亲 , 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 ,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长幼有序 。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
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事 , 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
孰不为事?事亲 , 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
——孟子 经典诗句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内睦者,家道昌 。
——林逋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
——苏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 , 命乃坐 。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 , 却非宜 。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 , 视勿移 。
——李毓秀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
——陈宏谋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
——周秉清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
——周秉清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
——朱柏庐
有关父亲的古诗词《燕诗示刘叟》、《别老母》、《慈母爱》、《游子吟》、《送母回乡》1. 《燕诗示刘叟》唐:白居易梁上有双燕 , 翩翩雄与雌 。
衔泥两椽间 , 一巢生四儿 。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一旦羽翼成 , 引上庭树枝 。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
雌雄空中鸣 , 声尽呼不归 。
却入空巢里 , 啁啾终夜悲 。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2. 《别老母》清:黄景仁搴帷拜母河梁去 , 白发愁看泪眼枯 。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3. 《慈母爱》元:杨维桢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
龙行虎步状日异 , 狗趋鹰附势日殊 。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 , 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
4.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5. 《送母回乡》唐:李商隐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
感伤从中起 , 悲泪哽在喉 。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茶 花 古诗词 形容茶花的古诗词很多,选取部分共享 , 示例如下:1、《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唐】李白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
愿为东南枝 , 低举拂罗衣 。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
2、《新植海石榴(海石榴即山茶花)》 【唐】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 。
月寒空阶曙,幽萝踩云生 。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
芳根闷颜色 , 徂岁为谁荣? 3、《山茶花》 【唐】温庭筠海榴红似火 , 先解报春风 。
叶乱裁笺绿 , 花宜插鬓红 。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 。
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
4、《山茶花》 【唐】贯休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
今朝一朵堕阶前 , 应有看人怨孙秀 。
5、《山茶》 【明】归有光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
6、《闽城岁暮》 【元】萨都剌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
海外人家除夕近 , 满城微雨湿山茶 。
7、《浣溪沙· 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 【宋】辛弃疾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 。
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 。
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 。
瞥向绿珠楼下见 , 坠残红 。
8、《山茶花》【清】段琦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
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
9、《十一月山茶》 【唐】 白居易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 。
10、《白山茶》 【明】沈 周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 。
何当借寿长春酒,只恐茶仙未肯容 。
11、《山茶》 【清】刘灏 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 。
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
12、《山茶》 【宋】陶弼 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 。
却是北人偏异惜,数枝和支上屏风 。
13、《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宋】苏轼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
明月来投玉川子 , 清风吹破武林春 。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
戏作小诗君勿笑 , 从来佳茗似佳人 。
14、《一字至七字诗茶》【唐】元稹茶香叶、嫩芽 。
慕诗客、爱僧家 。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15、《采茶曲》【清】黄炳正月采茶未有茶,村姑一队颜如花 。
秋千戏罢买春酒,醉倒胡麻抱琵琶 。
二月采茶茶叶尖,未堪劳动玉纤纤 。
东风骀荡春如海,怕有余寒不卷帘 。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