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古诗+名家讲唐诗+怎样鉴赏古诗词(全

上邪!
《汉乐府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优美的古诗词有哪些(最好是名家的)无题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隔座送钩春酒暖 , 分曹射覆蜡灯红 。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又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望江南闲梦远 , 南国正芳春 。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又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
笛在月明楼 。
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又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
心事莫将和泪说 , 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
胭脂泪 , 相留醉,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
烛残漏断频倚枕 。
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画堂春纳兰容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
若容相访饮牛津 , 相对忘贫 。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 , 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 , 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
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 , 更合情理 。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 , 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 , 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
【+名家讲古诗+名家讲唐诗+怎样鉴赏古诗词(全】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
2、学生个读 , 自主欣赏 。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  理解作者 。
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 ,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 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
中国古代名家名篇 值得鉴赏、背诵的都有哪些比如《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这里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 , 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 , 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 。
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 。
“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 , 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 。
所有这些手法 , 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 。
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
诗题一作《猎骑》 。
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 , 当是王维前期作品 。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 。
至于其艺术手法 , 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 。
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
”(《唐诗别裁》) 这首诗一定要抓住 。
“枯”、“尽”、“疾”、“轻”、“忽过”、“还归”,这几个词去讲 。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 , 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分析时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
解答该类诗歌时 , 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 , 所言之志 。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
其次 , 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 , 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
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 , 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
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 清新 。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
2 平淡 。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 , 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
3 绚丽 。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
4 明快 。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
5 含蓄 。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
6 简洁 。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
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
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
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 , 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 , 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
屈原的诗词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 , 夕济兮西? 。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
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
罔薜荔兮为帷 , 擗蕙?兮既张 。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
捐余袂兮江中 , 遗余?兮醴浦 。
搴汀洲兮杜若 , 将以遗兮远者 。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背景简介《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 , 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 。
“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屈原放逐 , 窜伏其间 , 怀忧苦毒 , 愁思沸郁 ,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 , 歌舞之乐,其辞鄙陋 , 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 。
”大致言之成理 。
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
现在一般认为 , 《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 , 此说均可信 。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 , 或谓夫妻神 。
《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 , 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 , 《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 , 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 。
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 。
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 。
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 。
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 , 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
内容述评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
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
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 , 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 。
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 , 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 。
“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 。
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
第二段十四句 , 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 。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 。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 。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 。
“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 , 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 , 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 , 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 。
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
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
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 。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 , 极尽排?。?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 , 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 。
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 , 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 。
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 , 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 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
二、屈原的感情寄...
我下周要在班上讲古诗词(我是学生),嗯,求优美的古诗词的课件,... 园不值朝代: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作者背景】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 。
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
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 。
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
【注释】:1.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主人 。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
2.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 。
3.小扣 : 轻轻地敲 。
4.柴扉 : 柴门 。
5.屐齿 :木屐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
【今译】园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 ,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门久久不开 。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
春天真美好!【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 。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 。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妨骄洹坝α斐萦〔蕴?nbsp;, 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 , 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 , 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 , 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 , 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
同样 ,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 。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 , 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 , 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 , “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
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 。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 , 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 , 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 。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 。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
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 。
从某些语句上看 , 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
”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 。
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 , 也可能出现奇迹 。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
字嗣宗 。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 本姓李 , 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
生卒年不详 。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
请介绍几本有赏析古诗词、语言优美的作品你可以去找找一个叫江湖夜雨的人写的书 , 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好多内容是抄袭江湖夜雨的,还因为这个打过官司 。
而安意如能看的也就只有《当时只道是寻常》能看,其后的就别看了吧 。
最遗憾的是 , 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里面好多纳兰词都跟原本有出入,也就是说是错的,你要是喜欢纳兰词 , 最好买本《纳兰词笺注》来看 。
有本写李煜词的书叫《最是寻常梦》 , 还不错 , 因为我喜欢李煜所以买来看的,看过好几遍还没有看腻,说明这书还可以 。
再有就是专门讲诗词的一些书 , 如果你喜欢诗词,那你看看叶嘉莹教授的一些书,叶嘉莹教授讲得非常好 。
其实我想跟你说的是,古诗词的赏析,如果要写实且正确,就不可能过分的语言优美,语言优美的都有藻饰太平的意味在里面,加入了作者本身过多的主观联想和主观臆断,对你本身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
而你如果要提高写作能力,要文笔好语言优美的书,则不必找写古诗词的,现当代的散文名家不少,或者直接看古代作品就好了,难道纳兰容若的词本身的意韵还不如安意如那小妮子的几笔勾勒?倘若真不如,那他纳兰容若也不会这样受人推崇芳泽千古了 。
也许我说的话不太好听,但是我能保证是对的,因为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 我只是希望能帮到你 , 为中国语言文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 ,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 , 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 , 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 , 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 , 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 , 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