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背后的传统文化和趣闻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

民以食为天 , 最早的筷子出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当人们开始发现火 , 吃熟食以后 , 用来辅助烹饪的枝条、木棒就是筷子的前身 。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 , 打猎所获的肉食逐渐不能满足生活所需 , 尤其是在谷物粮食“粟”等出现以后 , 筷子迅速成为人们进食的必备辅助工具 。
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号 , 代表着古代“食之礼仪”的萌芽 。筷子的使用在餐桌上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 , 亦有禁忌 , 譬如“敲碗敲筷 , 穷一世” 。
筷子的来历起源 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时 , 大部分时候在野外进餐 , 烤熟的野味用手去抓实在太烫了 , 于是随手拿起身旁的树枝去夹肉块吃 , 这大概便是最早筷子的雏形 , 虽然是传说 , 却也合情合理 。
筷子最初的名字叫“箸” , 出自《韩非子·喻老》中:“昔者 ,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
这里的“象箸” , 指的就是象牙筷子 , 纣王的奢靡享乐窥一斑而知全豹 。
而《礼记·曲礼》记载:宴饮聚餐时抓饭不得乱传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放回去 。由此可见商周时普遍用餐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用筷子的习惯 , 或者只在上层社会中小规模流传 。直到西汉以后 , 筷子才比较普遍流行 。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认为:吴地风俗 , 行舟之人讳说“住” , “箸”、“住”同音 , 所以便叫箸为“快儿” 。因为多为竹子所制 , 所以古人造出了新字“筷” , 这以后统称为筷子 。
筷子餐桌礼仪 , 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
用餐前 , 筷子置于人的右侧 , 不得交叉或随意乱摆;用餐时不能挥舞筷子 , 不能敲击碗碟发出声响;夹取菜肴时忌讳挑挑拣拣 , 忌讳用筷子指着他人的面部;保持筷子干净整洁 , 忌讳沾着米饭去夹菜等等诸多不文明的行为 。
筷子是极为重要的中国文化 , 直接体现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家教涵养 , 尤其是在宴会餐桌之上 。
手持筷子上半部分三分之二处 , 切忌偏下 , 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 , 只不过老一辈子人认为这样的使用方法有点穷酸相 , 一辈子发不了财 。一双筷子除了底部相交 , 上面是不能有任何接触的地方 , 否则容易出现所夹菜肴飞出的窘况 。
正确使用筷子的方式是手心45度朝上 , 避免手腕翻转掉落饭菜;夹菜之时不可越过餐桌中线 , 忌讳将筷子插到饭碗里作上香状 , 莽莽小时候曾因此被父母骂过好几回呢!
繁文缛节的筷子文化趣闻 筷子在刘备手中是脱险的工具 。三国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
曹操试探刘备:“天下英雄 , 唯使君与操尔!”刘备不知作何回答 , 恰巧天上晴天霹雳惊雷起 , 刘备假装惊惧失手将手中筷子跌落在地 , 慌忙去捡 。曹操认为刘备的胆识不足以成为一方霸主 , 因此放松警惕走了刘备 。
筷子在范进手中是“孝道”的表演 。清代吴敬梓写范进中举不久后 , 母丧守孝 , 去汤知县地界打秋风 , 人家请他吃山珍 , 用了银质杯箸范进不肯用 , 换了象牙筷子依旧不肯用 , 汤知县最后换上竹筷子 , 范进才吃饭 。
你或许会认为范进在坚守“孝道” , 然而面对整桌的燕窝虾丸野味 , 大吃大喝并不忌讳 , 局外人看来是表里不一啊!
当下部分地区衍生出的筷子文化 , 因“筷子”谐音“快子” , 所以结婚当天会要求新娘子用筷子夹红枣吃 , 寓意“早生贵子” , 寄托着家中父母长辈的期许 。
结语 【筷子背后的传统文化和趣闻 筷子的起源和来历】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日日接触之物 , 筷子文化的衍生伴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善意、感恩、孝道、祈愿等等而来 , 文明使用筷子成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素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