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汉字里的宝盖头吗? 宝盖头的字有哪些

导语
冰心曾说:“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 。让我们回到汉字的开始,去探索宝盖头下蕴藏的意义 。


小富即安,大道至简
家和万事兴,我们就从“家”字开始,说说这个宝盖头下藏着什么样的家庭观念 。
《说文解字》上说:“家,居也 。”家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从字形上来看,上面是宝盖头,下面是一个“豕”字,家里养着一头小猪 。其实,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能看见吊脚楼的底层在养猪 。那么,为什么不是养牛、养羊,而是养猪呢?
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个相声叫作《猪全身都是宝》 。自古以来,猪就是饲养成本相对比较低,但回报比较高的家畜,也容易驯化 。所以,一个家庭用不着养很大的牛、马,只要能够养猪,就是小康水平了,这个家里的日子就能够安定了 。


从最早的“家”字上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不求大富大贵,是典型的小富即安 。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可以同在一个屋檐下 。
【你真的了解汉字里的宝盖头吗? 宝盖头的字有哪些】在过去的农村,很多人家的典型画面是,猪圈里有两头猪,几只老母鸡在院子里散养,刷锅洗碗后的泔水用来喂猪 。这样的日子,会让你觉得有一种朴素的温暖 。


净扫一室,以安天下
虽然每个家庭的成员构成都差不多,日子却过得都不同 。托尔斯泰说得好,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那么,怎样能够找到幸福的那些相似的根本规律?怎么样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再好一点呢?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过,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国家,而中国是家邦式社会 。中国哲学最看重的,就是家庭里面的伦理关系 。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最重要的教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
《礼记·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这里面讲了人生的八个不同阶段,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阶段里面的前五个阶段,其实讲的都是一个人在家里的修为 。
只有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都做到位,走到社会上,遇见好的机遇,才有可能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
所以,中国人有句话:“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个儿家里面都不能收拾得干净整齐的人,何谈去治理国家天下呢?


家国同心,情怀永在
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面,家是一个基本的管理单位 。比如说孩子没规矩、撒谎、懒惰、不念书,这些事情轮不到社会惩戒,是家长的失职 。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 。家庭其实是要先教一个人伦理道德的底线,才能够让他进入社会 。所以中国人一向主张先修身齐家,然后再谈治国平天下 。
在中国传统的家和国中间没有社会这个单元,在家里面怎么对待兄弟,在外面就怎么对待朋友;在家里如何对父亲,在朝廷上就如何对国君 。家国观念是一体的 。家庭既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单元,也是构成国的基本单位 。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观念里面,家国情怀一直是一体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千万家的组合 。


所以南唐后主李煜在他写的《破阵子》词中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我们能理解他是亡国之君,他在被北宋掳走之后,想起他的江山,他的家和国,那是血肉相连的 。
我们都知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有名的话出自西汉的名将霍去病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屡屡进犯大汉,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就开始了对匈奴的反击,霍去病大将军率军抗击匈奴,屡屡建立奇功 。
他是个勇冠三军的猛士 。得胜回来以后,汉武帝给他修建了一座大豪宅,表彰他的战功,他坚辞不受,留下的就是这句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是为国,您给我修个宅子让我回家,我情何以堪呢?


其实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论语》时候流传下来的一个传统,叫作“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怀德就是以道德高尚为追求,怀土就是安于居住的土地,恋家 。
我记得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过一句话,他说在今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家园 。
这句话或许能让今天都市里的人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房子多了而家反而少了呢?因为房子里面要有日子,家里面要有人,结合起来这个家才是一个真正活色生香、让人充满希望的好地方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