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的故事概括 严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家好,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严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严监生的故事概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严监生的故事概括 严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严监生名严大育 , 字致和 , 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
2、虽则胆小 , 但并非善良之辈 。
3、他妻子病卧在床 , 生命垂危 , 侧室赵氏假意殷勤 , 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 , 王氏刚一吐话 , 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 , 连三说道:‘既然如此 , 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 , 才有凭据 。
4、’”只这一件事 , 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
5、从整个一回看 , 严监生替哥哥还钱 , 贿赂王德王仁 , 与赵氏完婚 , 为王氏办丧事等等 , 一年之内 , 着实花了不少钱 , 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 ,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 。
6、正相反 , 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 , 他花费的银子 , 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 , 当王氏死后 , 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 , 严监生听而不言 , “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 , 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
7、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 , 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
8、其二 , 严监生临终之际 , 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 , 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 , 但都没有说中 , 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 , 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
9、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 不放心 , 恐费了油 。
10、”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 , 他方才点点头 , 咽了气 。
11、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 , 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 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
12、当然 , 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
13、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 , 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 , 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 。
14、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 , 来消灾弭难 , 苟且偷安 。
15、正妻王氏病后 , 他延请名医 , 煎服人参 , 毫不含糊 。
16、王氏死后 , 他深情悼念 , “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 , 这不是“做戏”的眼泪 , 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
17、”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
18、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 , 至死也怕严老大 , 他活得卑微 , 死得窝囊 。
19、至于对财产的聚敛 , 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 , 精打细算 , 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
20、他爱财、聚财 , 但有时不乏慷慨 。
21、这是与他没有家族优势 , 没有功名地位的处境是分不开的 。
22、但是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 , 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 , 他说:“我死之后 , 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 , 教他读读书 , 挣着进个学 , 免得像我一样 , 终日受大房的气 。
23、”在他的心目中 , 除了金钱之外 , 还得有功名权势 , 只有如此 , 才可以活得威风凛凛 。
24、临终前的一席话 , 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
25、总之 , 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 , 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 , 又不乏人情味 。
26、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 , 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
27、 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 。
28、 ……自此严监生的病 , 一日重似一日 , 毫无起色 。
29、诸亲六眷 , 都来问候 , 五个侄子 , 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
30、到中秋以后 , 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 , 都从乡里叫了来 ,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
31、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 , 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 , 痰响得一进一出 , 一声接一声的 , 总不得断气 。
32、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 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
33、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 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 , 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 , 越发指得紧了 。
34、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 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 , 两眼闭著摇头 。
35、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
36、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 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 , 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 , 有分教:‘争田夺产 , 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 , 齐向官司进词讼 。
37、’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 , 且听下回分解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