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注释】
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
2、槛:有格子的门窗 。
3、华:通花 。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
【译文】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
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
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赏析】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
【参考鉴赏】
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 。”“想”即像 。“花”指牡丹花 。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 。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 。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 。”“拂”即轻轻擦过 。“槛”即花圃的围栏 。“华”通“花”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 。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 。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拂)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 。”“群玉”即山名 。“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 。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 。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 。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局部)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 。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 。”“会向”即应在 。“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 。这一句与上一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 。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 。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 。这样,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一个容颜似花,穿着如云衣裳,美如天仙一般的杨贵妃之美 。可以说,李白对杨贵妃的描写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难怪唐玄宗和杨贵妃自己都如此欣赏这首诗歌 。
当然,对于李白来说,成也《清平乐》,败也《清平乐》!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