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和绝句是唐代独有的诗歌

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都属于近体诗 。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通俗说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而绝句与律诗最明显的去便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言和七言 。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具体说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律诗与绝句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型于唐朝初年,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为其格律严密而得名 。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故而又分别被命名为五律和七律 。诗体分为四联,首颔颈尾,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这就是律诗最基本的结构 。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在后详述),各联对句须押韵,首联出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 。(为了后文叙述方便,可以暂且将绝句看作律诗中的首颔两联,一定注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二、平仄
古诗词具有韵律艺术之美,首要的一点在于平声仄声对声调的调协,使之和谐而浑然一体 。我们学习创作比较地道的近体律诗和绝句,就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 。平仄一说源于古音--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通称仄声 。其中的平声分为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两声,即一声和二声;上声,去声则分别对应于三声和四声,入声情况复杂,就不赘述了 。七律七绝中,每句第二、四、六字要平仄相间,即“平仄平”或“仄平仄”;而第一、三、五七字平仄比较自由,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通俗口诀,虽然不甚全面,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却是必要的 。相对于五律五绝,就演变成“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了 。
三、相对与粘连
相对是指各联中,出句与对句平仄要相对,这个相对主要看“二四六分明”,即句中二四六字是否一一相对 。例如首句平起不入韵式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其中出句中的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这就体现了“一三五”的“不论” 。粘连是指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同样的,这个粘连也是主要看“二四六分明”,例如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其中首联对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颔联出句第一、三字也可分别为仄声和平声 。
四、对仗
前面提到过,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 。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分为工对,宽对,借对等等 。工对,须用同类词性相对,即名对名,动对动,副对副,助对助……,同时词类也必须一致,即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等等都要相对 。例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宽对,即工对的“简化版”,只要求词性相对就可以了 。借对,指使用多意字,诗中使用此字的一个意思,而用另一个意思构成工对 。例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寻常”还有长度之意,借来与“几度”数目相对 。还有一种是借音,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中首字借“沧”为“苍”,与“蓝”相对 。总之,对于我们初学者,如果想创作较为地道的近体诗歌,做到平仄对粘和“宽对”范畴内的对仗就可以了 。但是,毕竟时代有所不同,再加上文字只是形式,而形式是要为诗意这一诗歌的灵魂服务的,有时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此,大家作诗,兴尽为上 。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 。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 。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 ]”内可仄可平 。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 ]”内可仄可平 。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律诗和绝句是唐代独有的诗歌】“古诗”-----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 。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