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吉 水仙子·寻梅

【乔吉 水仙子·寻梅】《水仙子·寻梅》是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乔吉所作的一首小令,选入《元曲三百首》 。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情绪却陡然倒转:冷风彻骨,骤然酒醒,凄婉的笛声令人断肠;而朦胧的月色,正把梅花消溶 。结尾连用三个典故,进一步描写梅花的神韵,自然带出诗人因理想难于实现的感叹和忧伤 。本篇情感起伏回环,情节一波三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复杂的心曲,折射着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
 
原文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上② 。
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
酒醒寒惊梦④,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⑤ 。
 
注释
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
②孤山:杭州的一处风景,在西湖的里外二湖之间,北宋高士、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 。
③缟袂绡裳:缟(gǎo)袂(mèi):素绢的衣袖 。绡(xiāo)裳:薄绸的下衣 。这里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 。
④酒醒寒惊梦:寒气融着梅香袭来,酒也醒了,梦也醒了 。
⑤淡月昏黄:月色朦胧(空气中浮动着梅花的幽香) 。这是对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化用 。
 
翻译
一冬来前前后后,我寻找过多少村庄,从溪北觅到溪南,鞋上沾满了冰霜 。在孤山的树丛前,我上上下下地打量,是哪儿蓦然扑来一阵冷风,夹杂着异样的芳香?啊,我意外地找见了梅花,像仙子身着洁白的纱裳 。酒意醒了,真切的寒意使我怀疑是否置身于梦乡;笛声凄切,教我不禁为你在春天的凋落而痛伤 。暮霭中月色昏淡,朦朦胧胧,浮动着你的暗香 。
 
赏析
这首小令,通过冬令寻梅的遭遇,反映出诗人高洁旷远的情性 。
 
前三句是不完全的对句,但“冬前冬后”、“溪北溪南”、“树头树底”的齐整却使人有一气贯下之感 。这三句是典型的“寻梅”,“冬前冬后”见历时的长久,“溪北溪南”见行踪的广远,“树头树底”见寻觅的细致 。“几村庄”、“两履霜”,见探梅的辛劳 。求索的结果,是寻到了“孤山上”,这“孤山”一词用得恰到好处 。一来“孤”字与前两句的“几”“两”形成工对,有数量的意味,那么“孤山”在所历的众多探梅地点中便有表然突出的象征,作者孤身而人孤山,见出了寻梅的锲而不舍 。二来它使人联想起探梅的胜地―杭州西湖边的孤山,那是宋代高士林通植梅、咏梅的所在(乔吉晚年居住于杭州太乙宫前,即在此处,不过这首曲中的孤山未必是实指地名);三来“孤山”又有“孤幽之山”的字面解释,下文既在此间如愿以偿,这个“孤”字便影合了梅花的处境 。梅花的深藏,诗人的幽访,都表现出与世俗不相合流的孤高 。
 
“冷风”二句是绝妙的过渡,由“寻梅”度入“得梅” 。因风传香而见梅,用笔细腻;更主要的是,同时又表述出梅花芳与洁(洁身自好,不轻易以花容示人)的两大性征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是以“蓦然”来显示寻觅者的惊喜心情,同样,曲中的“忽相逢”三字,也集中代表了诗人意外发现的极度惊喜 。写到这里,探寻的过程结束,例应对踏破铁鞋觅得的目标细细描述一番了;诗人却与众不同,仍然没有明白说破,而是用了朦胧的象征手法 。“搞袂哨裳”是仙女的装束,这里用了托名柳宗元作的《龙城录》中的一则典故:隋代赵师雄在广东罗浮山下遇见一名穿白衣服的美女留他喝酒,醉醒过来,只见自己躺在一株大梅花树下 。苏东坡《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就据此而把梅花比作编衣仙子:“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编衣来扣门 。”曲中不明说梅花而说“搞袂峭裳”,一来体现出梅花的洁美,二来显示了诗人爱梅敬梅的深情 。
 
最后三句是伴梅的情景,妙在纯从渲染与梅花相关的环境人手,不露形迹 。“酒醒寒惊梦”,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赵师雄罗浮故事 。“笛凄春断肠”,缘于李白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落梅花”是一支著名的笛曲 。“淡月昏黄”,则用林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 。句句都虚中见实,暗映出梅花楚楚动人的情态 。本篇后半的处理使“寻梅”的题目更加意味深长:诗人仿佛还在孜孜不倦地寻觅求索,寻求梅花内在的修美,寻求人与梅花融合交契的永恒境界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