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高考语文1卷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答案

网上的答案大多转来转去 。标答未出来前,还是有争议的,如第2题 。主观题重拟了下,仅供参考 。


全国新高考语文1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理解和分析文中重组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
D项错误,属无中生有 。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 。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 。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 。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中可见,在对比中各呈优劣,并未直接说明“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判断的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
A.项正确,侧重不同,材料一侧重强调吸收外国有益文化以创新,材料二更注重立足传统以创新 。
B项错误,曲解原文 。从材料二第二段“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并未完全否定“移植西方”(借鉴西方),只是批评了“单靠”移植西方的做法 。事实上,新诗的现代性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借鉴西方诗歌与理论 。
C项正确,材料二中提到“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 。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说明当代诗歌还需要恢复自身诗歌传统的活力;“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 。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从中可知,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是当代诗歌创作走出瓶颈的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支撑 。
D项正确,中国古典诗论不似西方文论那般“落在文本实处”,却“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 。】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观点、理解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把握文章的观点再进行判断 。材料一观点是:怎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是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二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
A“宜师古圣贤人”强调向古人学习 。未涉及批判吸收外国文化 。B洋务派的主张,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 。未涉及外国精神文化 。C内以保有固有血脉,外以踵继世界思潮,符合观点 。
D“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仅谈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变化,未涉及我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及未来走向】
3.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准则,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与理性思辨 。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巨大影响力,能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③这一现象的出现,还得益于我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即是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意义 。】
5.答:①立足本源,增强自信,重新寻找并复活中国诗歌传统,以之作为立身之地、创新之源,激活其活力,重视中国古典诗论,挖掘其有意义的撰述,使之进入当代空间,贡献其智慧 。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古典诗论既要坚守本民族的实质性,也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变化,而有更恰当的形式表达,焕发自身的生命力 。③扩大视野,批判吸收 。师古与师洋是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帘,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增强自身活力与消化力,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的营养,以避免食洋不化的病症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探究的能力 。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现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如何推动”明确筛选、概括、归纳 。】
6.B【选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并非欣赏风景 。】
7.D【“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并非如季札退归延陵耕田以保持高洁品行 。小说中的伍子胥对渔夫有自作多情的联想 。另本文的主题也并非“隐逸”,更在于对命运、人生的一种渡越与开悟 。】
8.①开篇写出韶关后所见到的风景,表现出伍子胥“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轻松 。
②描写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③江水里云影的变幻,夕阳染芦苇、半月映江心,以及渔夫的歌声,站立船头静对着滔滔不断的流水,触发伍子胥现实中的痛苦的回忆以及与日俱增的仇恨 。当他看到渔人“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存状态,又感觉到“柔情”,矛盾的心情始终交织在一起 。
④船靠岸后,伍子胥赠剑被拒,渔夫的所为所言,皆不如伍子胥所料,渔夫也一点不懂伍子胥 。体现了他内心的失落、迷惘,以及设想复仇后追蹑渔夫、疏散于云水之乡的自由生命状态的渴望 。
【解析:该题所指“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提示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层次 。】
9. ①表达效果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对经典故事进行解构,消解了渔夫的高义,有种阅读新奇感,有故事新编的味道 。②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其平坦的心境,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的生活状态,与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子胥形成鲜明对比,并促使伍子胥思想发生细微变化,对自身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一丝自我救赎 。
③从主题表达上,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再现了一种纯粹的生活态度与生命境界,引发伍子胥对自身复仇命运的反思,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人在命运选择时的无奈与迷茫 。
解析:该题“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所指的文学效果”,其中“文学效果”可从多角度理解 。
10.C(首先排除B.D,将固定短语“所以”拆分了;“魏歃盟于秦”,即魏国将和秦国结盟,“于秦”为状语,修饰“歃盟”这一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能拆分)
11. C(《邹忌》中的“蔽”——动词(含被动),受蒙蔽,“为赵蔽”的“蔽”——名词,屏障)
12.A(曲解文意,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而孟尝君只是提出“有诸侯之救”的建议,并未自告奋勇希望出使)
13.(1)我们燕国已经两年没有丰收了,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去救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投降屈服,割让土地,把国家的半数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
14.(1)对赵:以“忠王”相说,从正面晓之以理,言之以利,诚恳而忠心地为赵王兴利虑患,阐明赵救魏是自利利人的仁行智举 。
(2)对燕:以“利王”相说,从反面先晓之以害,严词相吓,分析燕不救魏将对燕国造成的不利影响,阐明燕不救魏是短视自危的错误决策 。
15. A 【解析: A 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分析错误,“苦”意为“极”,表达对南山美景的向往与喜爱;“翁前子后孙扶掖”为诗人途中观照之景,并非说自己“年老体弱”】
16、①重人伦,长幼有序 。“翁前子后孙扶掖”一句体现了长幼尊卑有序,守人伦,修和睦,是在家庭中为人之本 。
②守本业,各安其分 。商贾依规经营,农人依时耕织,守本业,营其生,各安其分,各得其所,是在社会中为人之要 。
③爱生活,心怀热望 。对待自然,能“苦”“觅”春色,欣赏并追求美好;对待生活,能和乐共庆,祈求丰年,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解析:“人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是人类的生日 。
魏了翁是理学大家,此词清新而富有内涵 。
17.(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庄生晓梦迷蝴蜾,望帝春心托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亿、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1)要注意“劣马的执着”、“为学持之以恒”等提示 。(2)要注意“《关雎》中写乐器的句子”等的提示 。(3)要注意“鸟类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唐诗宋词”等的提示 。此小题答案较为宽泛,只要注意把诗词背对、字形写对即可得分 。
18.不解之缘 秘而不宣(或守口如瓶) 司空见惯(或数见不鲜)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这里考查在语句中正确运用恰当的成语,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还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 。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这里主要采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 。第1处填不解之缘,体现科学家与航天事业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2处用秘而不宣,来描述在欧美国家潜地导弹技术的秘密性和独占性 。第3处填司空见惯或数见不鲜,突出在航天研发过程中失败是常见的,来反面突出科学家从不惧失败的顽强精神 。
19.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导弹,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 。
【解析】本题属于长句变短句的表达能力考查,“长句变短句”,就是把一个结构复杂或修饰成分较多的句子,转换成几个结构简单的句子,可以是独立的句子,也可以是几个相互联系的分句 。转换的方法是:
①整体感知语段,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②分析出长单句的结构特点,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成分;③把主干单独成句,把句中的修饰语成分抽出来,把它变成分句;④依据一定的逻辑性,对主干句和几个分句进行句间顺序的重组;⑤检查变换出来的各语句是否流畅简明,是否有信息的流失 。即“理清语段结构,重组分句顺序” 。解答此题,第1步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整个团队按计划开始了攻关 。第2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 。第3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 。
20.①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失败的影响的追问,暗示了失败对于栾恩杰的挑战,也为读者对栾恩杰对待“失败”的态度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②回答的三句话构成排比,层层推进,论述了“失败”的重大影响 。内容丰富,情感浓烈,富有气势,强化了“失败”带来的巨大打击与挑战,也反衬了栾恩杰无惧挑战、不断钻研的执着精神、无畏勇气与使命担当,字里行间饱蕴深挚的赞许与敬意 。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 。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
21.C 【解析】此题考查人称代词的作用 。题干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 A .B .D 三项都是特指 。
22①主要看体质指数/取决于体质指数②还/而且会损害健康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 。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擬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整个语段的大致内容是人们怎样判断是否肥胖和减肥的一些误区 。】
①处,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身体是否肥胖,下文接着提到体质指数,因此,该空应填写“主要看体质指数”;
②处,上下文有表示递进的“不但”,那空处应填含有“还/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会得胃病,胃病比损害健康更严重一些,有递进效果;因此空缺处填“还会损害健康”合适;
③处,根据上下文分析,长期不吃晚饭易得胃病,“如果恢复吃晚饭,甚至会更胖”,可看出,体重不但没降下去,还会反弹,下文有“甚至”表示递进,因此空处填“体重不仅会反弹”合适 。
老师下水作文
《固本方尽其妙 逐末则流于俗》
黄梅一中 费高桥
《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围棋亦有本末,“本手”为本,“妙手”为末 。妙手非偶得,本立而道生 。只有知本而后固,方能下出“妙手”;若一味舍本逐末,必然流于“俗手” 。围棋之法,亦有求学之理、人生之道 。
【全国新高考语文1卷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答案】知本而后固,方能尽其妙 。
本手之“本”乃本质、规律,深谙棋理知其本,方能下出妙手 。本手,看似寻常却合乎棋理;妙手,出人意料亦在棋理之中 。妙手,不囿陈规,出奇制胜,是对棋理的深刻把握与娴熟运用 。若不常下本手棋以深研棋理,岂能凭空下出妙手棋?下棋如此,求学亦然 。只有深谙客观规律,才能创造出“妙手”之作 。理解了“对比”手法的概念内涵,才能巧用“对比”写佳句;掌握了写作构思的内在规律,才能迸射灵感著华章;掌握了书法笔法、字法与章法的规律,才能匠心独运书精品 。本手之“本”乃根本、基础,狠炼本手固其本,方能下出妙手 。本手是妙手的根基,妙手是本手的创新 。妙手非偶得,源自本之固 。“本”如夯实垒土,土厚方能有“妙”之九层台;“本”如深扎树根,根实方能有“妙”之合抱木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没有基础理论的突破,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创新 。正是力学和热学理论的突破,才推动了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正是无线通信理论的突破,才拉开了无线通信产业的大幕;正是DNA基因理论的突破,才揭开了人类生命的密码……我们唯有夯实根基,长期加强基础研究,才能结出创新的硕果,才能成为科技的强国 。庖丁解牛,百步穿杨,运斤成风,其出神入化之妙手,皆源于专心钻研,勤练笨功,笃行不怠 。“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先要下好本手棋,循序以渐进,才能下出妙手棋 。当然,坚持本手并不等于墨守成规,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
舍本而逐末,就会流于俗 。
有的人追求妙手而忽视本手,难免下出俗手,貌似局部受益、有利于眼前,实则全局受损、不利于长远 。揆诸现实,这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之现象比比皆是 。有的人学习,总想寻捷径,一味死记硬背,一味机械刷题,却不愿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有的人打球,喜欢投篮,喜欢玩动作,花拳绣腿,却不愿苦练运球等基本功;有的人练书法,天天埋头书写,却不仔细临帖,从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练起;有的人搞研究,热衷于“借鉴”,很少有创新 。著名教育家冯恩洪曾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人从0到1不行,而从1到99却人才辈出?”这种99的繁荣,好比是在别人地基上盖房,再大再漂亮也难经风雨、不堪一击!当然,妙手,一子落而满盘活,胸怀全局而不拘于一端,是人人向往的理想之境,不求妙手终究不过庸常之辈 。若舍本而逐末,何异于缘木求鱼?何异于蹈空凌云?天下之妙,莫不循本而来;天下之俗,莫不背本而去 。“雕虫小技”之妙,是为精妙,令人惊喜;利国利民之妙,是为绝妙,让人仰慕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善于把握规律,固本强基,守正创新,勤练本手棋,远离俗手棋,在新时代的大棋盘上下好绝妙之棋!


小说解读
《伍子胥》虽取材自历史传奇,但在冯至精致的截取和点化下,处处闪烁着诗意与沉思的光泽,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佼佼者 。
小说共九章,执意为父兄复仇的伍子胥从城父出奔,止于吴市吹箫,中间的章节,林泽、洧滨、宛丘、昭关、江上、溧水,皆是以山水命名,而显隐其间的楚狂、兵卒、渔夫、浣女、逸士、刺客等,也多是不入正统的人物 。在山水阻隔开的不同世界里,子胥驻留、潜伏或超越,构成了他人生中数次奇迹般的遇合,完成了一段个人的心灵成长史 。
就像江上的渔夫,只因看到山水成为远行人的阻碍,便立志把他们渡过来,深有所感的子胥作别时对他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 。”山水与人再次融为诗性的整体,竟有了某种化人之意,让伍子胥如蚕蜕皮,在心灵的思辨中获得启悟 。
历史故事里的伍子胥,最为人熟知的情节当属他成为吴国大夫后,率兵攻入楚都,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从传奇意义上说,这是复仇故事所当有的暴力性高潮,但冯至让小说在离高潮很久之前就戛然止步,而缥缈于伍子胥意义隽永的箫声中 。比起炽热的世俗目的,他所更为在意的,是伍子胥在崎岖长路上独自奔行时不断变换的心灵图景 。在后记中,冯至将其做以“抛掷”的美丽譬喻,“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
他笔下伍子胥的这一段奔逃,或曰征程,或曰漫游,便是这样一次抛掷,在国境之外,在正史之外,在正常生活秩序之外,面临着威胁与孤独,但也缘于这样的抛掷,他得以游离日常,省思内心,在家国、世俗与理想的交织矛盾中做出选择 。
《伍子胥》文本虽是一挥而就,但构想的过程却漫长,贯穿了冯至的少年到中年 。写作的念头,最初起于冯至年轻时读到的里尔克散文诗《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为那“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所感动,便也想用这样的体裁来写他少年时就钟爱的伍子胥的逃亡故事,“昭关的夜色、江上的黄昏、溧水的阳光”,都成为他想象中色彩与音调的一部分 。
十几年过去,经历去国还乡、友人离世、抗战流徙,伍子胥又几次浮现,却在意象中“渐渐脱去了浪漫的衣裳,而成为一个在现实中真实地被磨练着的人” 。最后写成的故事,迥异于从前的想象,而“掺入许多琐事,反映出一些现代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的痛苦”,“二千年前的一段逃亡故事变成一个含有现代色彩的‘奥地赛’(奥德赛)了” 。这蜕变的过程显现着冯至的经验与思想轨迹,亦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现实的重量 。
冯至在后记中提到一笔,说他有时仰望飞机翱翔时会思量起写伍子胥 。战争与诗意的刺目矛盾中,是历史与现实的无比切近,伍子胥的逃亡与当时冯至及整个中国的流离境遇遥相呼应,皆是被迫奔向着一种辽远、生疏与未知的命运 。
尤其第八章《延陵》,伍子胥过季札一事不见于史书,属冯至的“捏造”,但也因此而更呈显书写者的深意存焉,面临理想与现实之歧、自由与命运之逆,抉择该往何处去及抉择后“断念”的痛苦,伍子胥的踌躇形象背后,实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痛苦的一种投射 。正如冯至所言,这段故事少年时于他是天空中一道虹彩,中年时则是地上的一架长桥,形态相似,但所担负的已然不同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