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都写了《六国论》 六国论

【三苏都写了《六国论》 六国论】闲来无事,猫叔翻起了床边的《古文观止》 。读到《六国论》的时候,感觉到不对劲,一脸懵,不是这个味呀?仔细一看作者,原来是苏辙 。


之所以不对劲,是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就是苏洵的《六国论》 。当然了,既然选入教科书的古文,自然是要全文背诵的 。故此,猫叔对老苏的这篇文章非常熟悉 。可是,把《古文观止》的宋文都读完了,也没有见到苏洵的《六国论》 。
按理说,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都是传世佳作中的精品 。《古文观止》也是中国古文经典的集大成者,不过两者在这里没有碰撞到火花 。吴氏叔侄,单单选了小苏学士的那篇,连苏东坡的都没能入选 。
我们先看看三苏父子的《六国论》的论点吧,如果一篇文章能够传世,除了文采风流外,那就是思想发人深省 。


一、苏轼的论点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作为三苏最有名的大才,苏轼个论点猫叔觉得有点小众了 。那就是针对六国长久存在而秦朝短暂,是在于对“养士”的态度 。
养士是先秦时代,许多卿相的做法 。他认为老百姓中的一些不轨之徒,也是有才华的,把他们养起来,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家收拢有用之人 。这是六国长存的原因,到了秦朝,养士就不存在了,一切以秦法为准绳,最终迅速灭亡 。


秦朝统一到北宋的苏轼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千余年了 。所谓的“养士”,也就是人才选拔 。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早就经历了对人才选拔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度 。可以说,人才选拔制度,已经变得成熟起来了 。尤其是科举制度,还有北宋朝廷对文人的推崇,“养士”这种行为已经不太适合时代发展了 。
所以说,即使我们的东坡先生再有才华,文风再过风流,只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太过于小众,名气只有作罢 。


二、苏辙的论点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
这是从六国彼此的外交关系出发,针对秦国的“远交近攻”的战略,采取的对策 。他认为韩魏两国距离秦国很近,是看守其他四国的门户 。只要四国安定下来,暗中帮助韩魏输血,就能够压服秦国 。可是四国太过于贪图眼前的利益,背弃盟约,相互坑队友,最终“自相屠灭” 。


小苏学士毕竟是当过宰执的人,政治外交上的战略高度,比自己的老哥胜了好几个档次 。苏轼的思想富有才子般的浪漫,而苏辙的思想,直接提出硬碰硬的对策 。提出解决问题的大方略 。对抗连横的虎狼秦国,就是要把合纵战略坚持下去 。
从这样看来,苏辙的《六国论》也有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 。但是不多久后,发生一场与远交近攻类似的事件,这就是“海上盟约” 。北宋朝廷想重复玩一下秦国的策略,宋徽宗为了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秘密与女真人签订了一份协议,就是两方夹击辽国,然后平分土地 。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不仅燕云十六州没了,又丢掉了北方的大片国土 。
北宋朝廷想的自己是虎狼之秦,把辽金当做了山东六国 。没成想的是,他们其实是苏辙所说的山东“四国”,辽国是挡在关口的“韩魏”,而女真的金国才是真正的虎狼 。但是,在这之前,苏辙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这种状况发生的 。即使针对外交情况,也是宋、夏、辽三傻的相爱相杀 。


三、苏洵的论点 开篇点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这是一篇典型的借古讽今的政论文 。从北宋开国,一直到靖康之变,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地,举国上下都是念念不忘,他们都有着一颗未点的朱砂痣 。尤其是檀渊之盟后,燕云十六州算是没有了收复的希望 。在能够大胜敌人的情况下,宋真宗还是签订了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城下之盟 。


后来西边的党项族建立了夏国,也开始对抗起了宋廷,即使有了“河湟开边”,但是对于西夏的妥协,也是让朝廷难以收拾 。在此之前的庆历增币,更是辽朝对宋国的索求无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洵写了这篇应制政论文《六国论》 。他明里是批评六国,对于秦国的妥协,用土地换取和平,其实也就是指责朝廷的绥靖政策 。
清朝的浦起龙这样评价:“赂字篇眼,紧粘后祸,为鉴警时也 。若就六国言六国,不如次公中肯,而警时则此较激切 。以地赂,以金增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读之魄动 。”他的意思就是说,苏洵的《六国论》,意在警时 。


唐朝覆亡后,五代的动乱,既有少数民族的争雄,也有汉人的自立 。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在失去北地的情况下,宋王朝的开国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条件,时常被契丹兵临城下 。后来的几任君主,都在对外方面采取了绥靖的政策,使得宋朝百姓有着沉重的压力 。
其实,从北宋王朝的结束,及后来的抗金斗争,我们能够发现老百姓对赵宋官家还是有很深的感情,他们一直就是人民的主心骨 。奈何官家不争气,亡给了外族,这也是苏洵写本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反对的绥靖政策,在几十年后,被徽宗皇帝玩得无以复加,总是用金银财帛和国土来妥协片刻和平,最后还是被掳走了 。


苏洵的借古讽今,批评警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北宋统治者还是延续着“六国”的方向,走了老路 。
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一直以来就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苏洵的这个“弊在赂秦”的观点,也是有些偏颇 。不过从整篇文章上来看,其文学性很高,通读流畅,观点踏实,论据能够为观点服务,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代入情绪 。一个是针砭时弊,一个是文风好 。终于使这篇《六国论》,超出了其二子的名气 。
时至今日,即便是王朝的更替,制度的变换,但是,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还是那样 。既如小孩子过家家的那样幼稚天真,也如成人世界那样的现实险恶 。老苏先生的那个“赂秦而力亏”的观点,永远也不会过时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