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的顺序 清朝的国号

1、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559-1626) 。
2、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1592—1643) 。
3、清世祖章皇帝(顺治):福临(1638—1661) 。
【清代帝王的顺序 清朝的国号】4、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玄烨(1654—1722) 。
5、清世宗宪皇帝(雍正):胤禛(1678—1735) 。
6、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弘历(1711—1799) 。
7、清仁宗睿皇帝(嘉庆):颙琰(1760—1820) 。
8、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旻宁(1782—1850) 。
9、清文宗显皇帝(咸丰):奕詝(1830—1861) 。
10、清穆宗毅皇帝(同治):载淳(1856—1875) 。
11、清德宗景皇帝(光绪):载湉(1871—1908) 。
12、清逊帝(宣统):溥仪(1906—1967) 。

清朝的国号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 。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亦称为大清国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 。其二,清,青也 。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 。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 。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
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 。尤其是清中叶以后,“中国”或“中华”作为与“大清国”含义相同并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与西方列国在表面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认” 。

清朝的货币政策清朝货币大体上采银两与铜钱并用的银铜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银的地位更见重要 。因海外贸易发达,白银大量从国外输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 。鸦片战争前后,需要固定形式的银币出现,正式使用机器铸造银币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鸦片战争前,由于英国将大量鸦片销入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取白银 。由于白银是百姓纳税的固定货币,这带动了通货膨胀,严重恶化经济 。使得曾经于1651年顺治帝发行纸币,到1843年咸丰帝又发行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等纸币,以稳定清朝经济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