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国的孩子来到中国三年,练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两个英国的孩子来到中国三年,练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英国长大的中国娃:双语切换的艰辛 , 乃们不懂

1
在英国长大的中国娃
我的手机上有四个即时聊天软件 。其中的三个一点都不新鲜 , 是你在差不多每个人的手机或平板电脑里都会看到的:Messenger , WhatsApp , 还有Skype 。不过对英国人来说 , 第四个说不定连听都没听说过 , 那就是WeChat(微信) 。打开这个软件 , 你会看到一团汉字扑面而来 , 还有各种陌生的功能和表情包 。尽管在西方几乎不为人知 , 微信事实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即时交流平台之一 , 仅在中国就有超过6亿用户 。所以当我的家人打算建一个全家的群时 , 我们就把通常人们所用的Facebook和WhatsApp扔在了一边 , 而选择了微信 。

应该说 , 这是在移民家庭长大的各种副产品中的一个例子 。我的父母都是1980年代末期来自中国的研究生 , 后来就留在了英国 。尽管不再在中国生活 , 他们从未放弃与祖籍国的联系 。当然也就不难想见 , 做了父母之后 , 就像众多移民家庭一样 , 他们既教孩子英语 , 也教孩子自己的母语 。

你也许会想 ,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 我和我哥哥应该出息得英文中文样样精通 , 两种语言都能够毫不费力地自如使用 。可惜 , 现实并非如此 。我父母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家里只讲中文;每次我用了英文词时都加以更正;让我每个星期天都去中文学校学中文 。然而我的中文充其量也就是个中上水平的小学毕业生吧 。

不过跟其他许多在英国出生长大的华人孩子比起来 , 我的中文算是相当不错了 。跟我去同一个中文学校学习的朋友中 , 有些在考完GCSE或AS-level后就放弃了 。我也遇到过跟我有同样语言背景的孩子 , 他们只肯用英语交流 , 即使别人跟他们说中文 , 即使他们听得懂 。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对小孩子来说 , 本来就不喜欢做功课 , 如果星期天还要做额外的功课 , 当然会不情愿 , 何况这还是一门除了用来跟父母讲话外你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用的功课 , 何况作为第二代移民你本来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许多困惑 , 本来就担心你的中文会让你更容易受人欺负 。尽管我父母和老师都给了我许多鼓励 , 他们会说 在简历里写上会中文一定很棒!  , 或是 中文会让你不丢掉自己的根! 等等 , 可是我得承认 , 我一直不是个积极的学生 。等我终于考完了我的中文A2时 , 我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

现在我的中文水平处在某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我掌握了相当多的中文 , 足以应付日常会话 , 不过一旦想要谈点复杂的话题我就完了 。每次我跟中文是母语的人聊起天来 , 他们总是说我的中文很棒 , 可是如果我想跟他们聊聊诸如政治这样的话题 , 我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 不得不一再问我父母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 。

你也许听说过 语码切换 这个词 , 一个用来说明在两种或多种语言间迅速切换的语言学术语 。从我能记事之前起 , 语码切换就一直伴随着我每一天的生活 。我跟父母总是说中文 , 可是跟我哥哥则差不多总是说英文 。我们全家在Skype上聊天时 , 只要听听我哥哥说什么语言 , 就知道他在对谁说话 。我跟父母说话时 , 总会不时停下来 , 问他们我说的某句中文的语法是否无误 , 或是我用的某个词是否准确 。事实上 , 如果你看一眼我们在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就会发现 , 我和我哥哥一直在频繁地用英文词来替代我们不会说的中文词 。

从小到大 , 我的生活一直是这样 。不过最近我开始觉得有一丝遗憾 , 遗憾当我有机会时我没有坚持学更多的中文 。从16 岁起我就不再去星期天的中文学校上课了 , 那个时候的我脑子里挤满了许多其他的事 。现在我又长大了一点 , 对父母了解得更多 , 也对中文的电影和文学作品更有兴趣 , 我开始意识到 , 也许学了中文还真是不错 。所有那些个纠结于枯燥语言练习的星期天下午仍然令人痛苦 , 可我是否也收获了些什么?

掌握另一种语言是许多人的梦想 , 甚至可以说 , 这正是许多来剑桥读书的学生希望实现的目标 。而我呢 , 现在能够讲一口挺不错的中文 。就这件事而言 , 我越琢磨越觉得心怀感激 。会中文让我有能力更好地了解我的家庭 , 以及我在其中长大的文化和社区 。我不敢说将来我的中文程度会继续提高还是会退化 , 但无论如何 , 我都非常高兴我会中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