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都是全家外出,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等 。
重阳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 。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 。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
吃重阳糕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 。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
女儿节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 。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 。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
赏菊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 。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饮菊花酒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 。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
佩茱萸·簪菊花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 。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
游艺体育活动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 。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