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大全 咏史怀古诗有哪些

咏史怀古诗解析与巩固训练
考点:
1. (元)白朴《易水怀古》
2.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3.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4.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唐)戴叔伦《过三闾庙》
【考点解读】
一、怀古咏史诗(全景式介绍)
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
常见
意象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 。
常见
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
常用
技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
语言
特点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
二、咏史怀古诗
1.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2.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
3. 内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
三、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四、表达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
五、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六、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七、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八、常用的表达技术手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
九、解题思路
(1)要弄清史实 。(2)要体会意图 。(3)要领悟感情 。(4)要分析写法 。
【考题对接】
一、(元)白朴《易水怀古》
易水怀古
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元)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 。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 。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 。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 。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
【注释】金焦:金山,焦山 。绀宇:寺庙 。铁瓮:北山前的一座古城 。石冢:东晋高官王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龙荒:荒漠之地 。郭璞曾有“桑梓其翦为龙荒”之叹 。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属于慢词 。
B.从题材看是怀古之作 。
C.题中“坡仙”即苏轼 。
D.本词的押韵并不规范 。
2.下列对本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日”“残”渲染苍茫荒凉的气氛,寄寓历史沧桑感 。
B.以“几点”状沙鸥之小,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 。
C.“天宝人杰”化用古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语 。
D.下阕运用典故,借郭璞的预言来慨叹生灵涂炭的历史 。
3.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
一、(元)白朴《易水怀古》【答案】
1.D【解析】D项,“押韵并不规范”错误,本词,步东坡同调《赤壁怀古》的原韵,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故本词押韵严格 。
2.B【解析】B项,“以沙鸥反衬雪地的茫茫一片”错误,“几点沙鸥雪”指的是点点雪白的沙鸥在江上低飞狎游,写出悦目的景象 。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一轮明月从海门之上升起,作者发出一声长啸,意境开阔、浩渺苍凉,“一声长啸”寄托了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
【解析】“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皎洁的明月飞上了焦山之东江天相接的海门,作者由衷发出一声长啸 。联系下片和注解可知,作者以郭璞墓的完好与人间多次劫难作对比,感慨社会兴亡 。更惊叹“桑梓龙荒”国破家亡的社会巨变中生灵的涂炭 。作者感慨沧桑,姑且饮酒浇愁,但照见了斑白鬓发 。这样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尽显词人对生灵涂炭的历史感慨与自己年华老去的悲慨悲凉 。
二、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注释】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伊吕:伊尹、吕尚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 。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 。祚:帝位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议论、描写入题,用“垂宇宙”“肃清高”赞美诸葛亮名垂天地、千古流芳的功绩,令人肃然起敬 。
B.颈联赞美诸葛亮的才能堪比伊吕,但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评价的客观公正 。
C.《咏怀古迹》(其三)对王昭君凄凉身世的描述和本诗对孔明壮志未酬的慨叹,都深切地寄予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
D.全诗赞颂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惋惜其理想难成 。作者认为最终导致诸葛亮功业难成的根本原因是蜀汉国运衰微 。
2.尾联的“志决身歼军务劳”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
二、杜甫《咏怀古迹(其五)》【答案】
1.B【解析】B.“但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说法错误 。“指挥若定失萧曹”,是诗人盛赞诸葛亮那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都为之黯然失色,而并不是“在辅佐刘备的功绩上却比不上萧曹” 。
2.本句是写在蜀汉“气数”已尽的情况下,诸葛亮虽志在复汉大业,但终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 。
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美,也是对诸葛亮未遂平生志向的深切哀惋,从中寄寓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的慨叹 。
【解析】
从内容上来理解,结合前句“运移汉祚终难复”,“运”是“运数”之意,“祚”是“帝位”之意,“复”的意思是恢复、挽回 。因此,尾联的意思是,诗人抱恨汉朝运数已终,再难挽回蜀汉称帝大业,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最终竟未成功;而意志坚决的诸葛亮,终因军务繁忙而殉职 。
从情感上来理解,诗歌首联说诸葛亮“大名垂宇宙”,诗人对着诸葛亮的画像不禁“肃清高”,即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颔联又对其丰功伟绩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三分天下是诸葛亮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颈联是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 。但是,尽管诸葛亮的功业如此伟大,才能如此卓绝,品格如此清高,最终却“志决身歼军务劳” 。前三联越是盛赞诸葛亮之“大名”,诸葛亮的结局就越是令人叹惋 。因此,“志决身歼军务劳”表达出诗人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美和未遂平生志向的深切哀惋 。
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结合诗人此时自身的遭遇:漂泊半生,功业未成,寄人篱下,生计艰难,可知这一句里,也寄寓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的慨叹 。
【注释】
垂:流传 。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y):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
伊吕:指伊尹、吕尚 。
萧曹:指萧何、曹参 。
运:运数 。祚(zuò):帝位 。复:恢复,挽回 。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歼:身死 。
【译文】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 。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 。”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 。”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 。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 。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 。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
三、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
【注释】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颔联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衔接自然 。
B.“明朝挂帆席”是虚写,想象自己第二天离去的情景,表现了主人公绝望颓然的形象 。
C.颈联作者由怀古回到现实,说自己也像袁宏那样有文学才华,可惜没有谢尚那样的知音 。
D.“空”字表现了作者登舟望月怀谢将军时的无奈,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
2.请分析这首诗的情景关系 。
三、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答案】
1.B【解析】B.主人公没有到“绝望、颓然”的地步 。这里既表现了主人公的潇洒,也表现了他的失望无奈 。
2.触景生情:“青天无片云”展现了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营造了空阔渺远的境界,诗人置身于其中,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触发对古今的联想 。以哀景写哀情:“秋月”营造了寂寥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寂无奈,怀才不遇的悲哀 。以景结情:尾联末句作者用“枫叶落纷纷”,营造了秋日冷寂凄清的意境,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情景关系 。
本诗的写景句由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枫叶落纷纷”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意思是,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 。这是触景生情的手法 。
“登舟望秋月”意思是,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秋月”的冷落凄清营造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与作者此时的怀才不遇的心境相合,这是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
“枫叶落纷纷”是全诗的结句,描绘了满天枫叶飘落纷纷的景象,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
【注释】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
斯人:指谢尚 。挂帆:扬帆 。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 。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 。“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 。暗逗下文 。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 。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 。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 。“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 。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 。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
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1.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他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2.上阕哪几句写赤壁之景?景物有何特点?
3.下阕怀古抒情,塑造了怎样的周瑜形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1.B【解析】B.故,所以 。其它均为“旧” 。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这首词上阕的写景句,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
【解析】第一问,直接提取即可 。第二问,要抓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修饰性和描述性的关键词,边描绘边分析,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其中“穿”“拍”“卷”这几个动词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作者在此写景是为了下文人物的描写作烘托 。
3.下阕塑造了一个英姿勃发,年少风流,儒雅娴静,又取得丰功伟绩的英武的周瑜形象 。
词人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解析】周瑜的形象,可抓住修饰性和描述性的关键词分析,“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 。“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 “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
词人的感情,可结合末尾的两句来分析 。如词中“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写周瑜英武的形象,是表达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同时抒发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壮志难酬的感慨 。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注释】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
大江:指长江 。
淘:冲洗,冲刷 。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
雪:比喻浪花 。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
小乔初嫁了(li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
雄姿英发(f):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
羽扇纶(gu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
樯橹(qiángl):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同“樽”,酒杯 。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 。虏:对敌人的蔑称 。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
【赏析】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 。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 。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 。“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 。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 。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 。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尊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 。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 。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 。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咏赤壁,下阙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 。“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 。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
五、(唐)戴叔伦《过三闾庙》
过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
【注释】三闾(l)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
屈原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楚辞?招魂》 。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二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
B.前二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 。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 。
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 。
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描绘了一幅秋景,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只剩下秋风、枫树,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 。
2.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 。
五、(唐)戴叔伦《过三闾庙》【答案】
1.B【解析】B项,“两句都从‘怨’字落笔”说法有误,“沅湘”一句并未从“怨”字落笔,这一句字面上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 。
2.使用典故 。如后两句暗用《楚辞?招魂》《九歌?湘夫人》语,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表达对屈原的缅怀 。融情入景 。如诗歌后两句写日暮秋烟、萧萧枫树林,融入了诗人对屈原的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 。语言含蓄 。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景物形象,沅湘长流,江上秋风,枫林摇落,寄予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
【解析】三四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 。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 。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 。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 。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
【注释】
三闾(l)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 。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 。
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 。
何深:多么地深 。
“日暮”二句:此处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
【译文】
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
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
【赏析】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 。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 。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 。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 。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 。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 。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 。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 。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 。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 。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 。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 。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 。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 。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 。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 。这二句是抒情 。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 。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 。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 。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 。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大全 咏史怀古诗有哪些】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 。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 。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