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蕴含了什么哲理 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写于756年六月 , 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 七月 ,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 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 途中为叛军俘虏 , 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 至德二年春 ,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 , 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 , 百感交集 , 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 展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
【春望蕴含了什么哲理 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春望》 杜甫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所见 , 都城沦陷 , 城池残破 , 虽然山河还在 , 但是面目已经全非 , 一个“破”字 , 使人触目惊心 , 继而一个“深”字 , 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 实为抒怀 , 寄情于物 , 托感于景 , 为全诗创造了氛围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 , 但因感时恨别 , 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 一则触景生情 , 一则移情于物 , 诗的前四句 , 都统在一个望字 , 诗人感情由弱而强 , 步步推进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 , 战火连续不断 ,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 这时的一封家信多么重要 , 比黄金还要珍贵 , 消息中断 , 久盼消息不至的心情 , 多么使人引起共鸣 , 因而有了下面的一句“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 , 音信不通 , 想念远方亲人 ,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 , 不觉搔首挠头 , 顿觉稀疏短发 , 几不胜簪 , 这样 , 在国破家亡 , 离乱伤痛之外 , 又叹息衰老 , 则更增加一层哀伤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 , 又是因忧国忧民 , 伤时 , 思家所致 。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了内心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 , 在创作时 , 意脉跌宕起伏 , 情景兼备 , 整首诗字句不多 , 但对情感的表达耐人寻味;纵观全诗 , 前四句写春城败象 , 包含感叹 , 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 , 充满着强烈的思念之情 , 全诗深沉蕴藉 , 真挚自然 , 反应了诗人热爱国家 , 眷恋亲人 , 渴望和平的美好感情 , 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 。通过赏析 , 也让当代人们感受到自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美好 , 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 思考在和平年代如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