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猛将张郃的别样人生 历史上张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三国猛将张郃的别样人生 历史上张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这个人常常是不被留意的 。智勇双全 , 却少见他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知书达理 , 却不象美周郎般动不动拔剑起舞;也可以料事如神 , 但是说起这四个字来 , 人们往往想到的却是一个手持羽扇的家伙 。在英雄争辉的曹操帐中 , 他虽也被称为名将 , 可永远位居季席 , 头上顶着张辽和徐晃 。
此人姓张名郃字隽乂 。不知是否因为名字里有一个代表“美丽”的词语 , 他最近居然以蝴蝶般妖艳的姿态从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中横空出世 , 顿时谋杀了不少喜爱那别样之美的眼睛 。我承认连我自己也是由於这个游戏 , 才对这颗原本晦暗的将星青眼相加 。可是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 , 我更愿意把“隽”理解为词典中的另一种意思:才智过人 。这也许才是诠释张郃的正确理解 。将他比喻为韩信的曹操应该会知道隽乂才能如何 , 而曹公有所不知的是 , 就命运而论 , 隽乂是不幸的 。他一生中少被赋予独当一面 , 横扫千军的机会 , 反而经常领到逢山开路 , 遇水搭桥的苦差事 。说得好听点叫“军锋”(注意不是前锋) , 实质上大概也就一工兵营长(汗) 。就其结局而言 , 简直是千古奇冤 , 几乎可算丧在自家人之手 。不过和同样神秘去世的荀彧不同 , 武将的直接死因仍然来自本身的敌人:公元231年秋 , 在今甘肃天水南部 , 当时被叫做“木门道”的一处狭窄隘口 , 诸葛亮的一阵箭雨 , 结束了隽乂将近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 。就他沉和平稳 , 不与人争的一生而言 , 本不应得到如此凄惨的下场 。可是历史 , 原本就只有结局不能改变 。

张郃在三国中出道极早 。他是河北任丘人 , 东汉末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 , 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 。公元191年 , 袁绍取冀州 , 张郃率兵投归 , 任校尉 。后因抗拒幽州公孙瓒有功 , 升宁国中郎将 。九年后 , 袁绍在官渡与曹操隔水对峙 。张郃提出袁绍应派重兵保护乌巢粮草 , 却与谋士郭图发生意见冲撞 。事实证明他确有先见之明 , 曹操果然从此处着手大破袁军 。而那个郭图计谋不如一武将 , 进谗言的本领却不小 。大概觉得张郃归来自己便没脸见人 , 於是在袁绍面前诬陷他“快军败 , 出言不逊” 。有田丰的事例 , 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张郃若继续留在袁军 , 下场如何 。此时的隽乂愤而倒戈 , 结果给袁绍的大败增添了致命的一击 。而曹操对他“韩信归汉”的欢迎语 , 也正是于此时吐出的 。
韩信归韩信 , 也许是对隽乂的沉着不激进过分依赖 , 曹操并没有给予他同样作为降将的张辽和徐晃一样的机会独领大军 。反而让他在讨袁谭 , 破马超 , 征张鲁的过程中 , 一直干着“督步卒五千於前通路”这样的工作 。
张郃一生中最耀眼的两次粉墨登场 , 一是著名的街亭之战 , 另外一次就发生在夏侯渊阵亡的时候 。当时他作为渊的副将 , 同是曹操镇守西北防线抵御刘备的主力 。按照罗先生的说法 , 妙才是被憋着一口恶气的倔强老头儿黄忠突然斩落马下的 。若相信陈寿 , 他则更可能就是死于乱军之中 。两军交兵 , 主帅被杀 , 这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伤 , 顿时军心大乱 。如此危急时刻 , 张郃被手下推举为代首领 , 统领诸将 , 后来也得到了曹操的认可 。这大概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 , 在节骨眼上避免了一场真正的大败 , 坚据刘备于中原之外 。有趣的是 , 黄忠斩得主帅人头 , 本是大功 , 刘备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当得其魁 , 用此何为邪!”言下之意只有杀了张郃才有用 , 夏侯渊虽然是都督 , 可真正的“贼寇” , 却是他背后的隽乂 。

曹操死后 , 张郃先是与曹真和夏侯尚共事 , 当与诸葛亮作战的重任落在司马懿肩上之后 , 他再次成为司马的部下回到西川防线 。也就是这时他打了平生最漂亮的街亭之战 , 断绝马谡的水源 , 大败蜀军 , 还连带把叛变的南安 , 天水 , 安定三郡也端了 , 逼诸葛亮使出空城计来 。从此可能就在孔明的心中留下了阴影 , 甚至在后来射死他时 , 还恨恨地以“獐”污之 。好一个孔明 , 既然他是獐 , 那这许多年来被獐阻挡着入主中原之路的你又是什么呢?
张郃为将之稳健 , 在街亭之战中也可以看出 。他大胜之际 , 仍然不愿意冒险追击蜀军 , 而是慢慢收并诸营 , 徐徐撤退 。这也许是他的优点 , 也许正是曹操一直不予以重用的原因 。须知战场之上 , 争取主动比守株待兔要重要得多 , 而主动就意味着冒险 。在用兵之道上 , 张郃居然与同样被动的诸葛亮在冥冥中契合 。也正是因为这样 , 我绝不相信在木门道时 , 他会自己跑去追击孔明 。裴松之的注解中说道:张郃言“诸葛亮极善用兵 , 虽然一时撤退 , 也会沿途布防 。且附近一带山势林立 , 地形复杂 , 一味追击 , 必有凶险” , 司马懿却硬逼迫他知难而进 , 结果真的落入蜀军箭阵(应该用的还是那种十连发的强弩) , 生生变成庞统第二 。
-----据说 , 张郃当时只是膝部中箭 。可是这样又怎会当场死去?这缕小小的疑问 , 同司马懿当时要逼他进军的真实原因一起 , 成为与我们远隔浓云重霭的又一个历史谜团 。有人评道:“观司马懿使郃追敌致殁 , 是懿军略 , 或在郃下 。小说家独以懿为亮匹敌 , 未知是上亮欤 , 是下亮欤?”我深以此言为是 。试想连张郃都能考虑到 , 被认为智谋不在孔明之下的司马宣王又岂会不明此中乾坤?更何况穷寇莫追 , 是用兵的常识 。
我无言 。
实在不愿意想象 , 隽乂其实是被借刀杀死 。。。
这其中隐含的冤屈 , 已是永远无法昭雪了 。
有人问我:“可是为什么司马要加害张郃?”
当时是明帝曹睿当政 , 与曹操的时代相比 , 魏早已人才凋零 , 司马氏独掌大权迹象日益彰显 。既然诸葛亮和刘备都忌惮隽乂 , 难不成司马懿也对他有所防范 。也许是二人政见早有冲突 , 也许纯粹是觉得张郃这老家伙声名太大(如果按弱冠从军算 , 张郃当时也是六十有七的高龄了 。

死亡来的如此迅烈突然 , 隽乂辞世前的表情言语 , 是永不会流传下来的了 。愤怒?憎恨?懊恼?还是一抹风清云淡的微笑掠过 , 漫天箭雨 , 血色不起 , 泪亦无痕?
我不知道 。这个时代没有人会知道 。
累累汗青中 , 陈寿留给他的 , 只有一个“巧”字 。让我们再看两个他被记载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事迹好了:诸葛亮攻打陈仓时 , 张郃作为营救陈仓守将郝昭的援军出征 。明帝亲自送他到城外 , 还派遣原先曹操的贴身护卫队虎贲和武卫护送 , 并且问道:“将军到时 , 诸葛亮会不会已经打下陈仓了呢?”张郃自信的回答:“他的军队粮草不多 , 一定挺不过十天 , 我到时 , 肯定已经撤退了 。”结果他刚到南郑 , 蜀军便退还汉中 。
张郃虽是武将 , 却尊敬儒士 , 曾经举荐同乡为官 。从皇帝的回答中 , 不难看出他也曾经与文人“雅歌投壶”过 , 或许亦爱好音律 。在赤壁 , 曹操为歌 , 众人和之时 , 当中也应该有隽乂的声音吧?
是的 , 属於他的旋律 , 始终交织在三国时代群英荟萃 , 此起彼伏的大合唱中 。也许不够慷慨澎湃 , 也许不够铿锵有力 , 如此渺小而巧妙的存在着 , 尾音却令人扼腕的结束于弦裂之声 。如果真有一支生花笔 , 去写隽乂这个隐约英雄的一生 , 其耐人寻味之处大概不会少于魏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