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瓮亭记 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

【醉瓮亭记 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醉瓮亭记(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
宋仁宗庆历六年,正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曾多次前往醉翁亭排遣心扉,眼前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风景,可他的内心却饱受仕途失意与忧怀天下的痛苦,为那些志改革之士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而忿忿不平 。
但是,欧阳修没有彻底成为消极情绪的奴隶,相反他努力纵情于山水之间,又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展现出了超然的文采与博大的胸襟 。时至今日,这篇奇文仍是语文教材的必背篇目,可见其文学价值 。
然而,当代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却指出:《醉翁亭记》存在一个很大的硬伤,如果不加改正,那么放在现代高考只能得零分 。究竟是什么“硬伤”如此恐怖,竟能抹杀此文的全部成就,我们一起来看马未都的解释 。

很多人都知道马未都是个古董收藏家,但同时他也是个作家,曾发表过不少作品,还登上过2008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 。作为同行,马未都提出了对《醉翁亭记》的批评:文章本来就很短,“也”字却出奇地多,共有21个,这就是说,文章里一共包含了21个判断句,几乎整篇都是判断句!
为了更好地理解判断句太多对文章的影响,马未都还现身说法,以第一段为例,即:“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本段由四个判断句式构成,假如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那么就会变成下面这样子 。

尔后,马未都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说假如我们采用欧阳修的写作方式来写文章,比如描绘一处农村风景时,就会变成上面那样 。给人的感觉非常小儿科:句式过于简单,像流水账似的,没有高低起伏,没有文学技巧,不够形象生动,像极了初学者的练笔 。据此,马未都表示,假如将《醉翁亭记》当成现代高考作文去评断,是要做零分处理的 。
马语一出,舆论哄然,很多人表示马未都是吹毛求疵,并套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式,送给他一句话:“未都之意不在文,在乎名利之间也 。”网友觉得他是借贬低古代经典来抬高身价和知名度,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是,马未都说得究竟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因为古人就已经早早发现了这一处“硬伤” 。

《醉翁亭记》判断句多,古人早有发现,但与马未都的观点不同,古人认为这恰恰就是欧阳修的高明之处 。首先我们反过来想,假如让一个文笔不精的人使用大量的判断句来作文,写出的东西必然不堪入目,可欧阳修写出的东西却不浮艳,给人质朴凝练、平淡隽永的感觉,营造了古色古香的扑面感,这说明欧阳修的隐而不露的技巧非常厉害 。
另一方面,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很大,尤其是音律方面差别尤其突出 。我们读《醉翁亭记》,有一种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意犹未尽之感,这是因为欧阳修在音韵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与“也”字的巧妙运用有很大关系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散文功力与创作技巧自然无需质疑 。

而至于马未都打算将《醉翁亭记》用高考标准来评断,这更是偏移得厉害,毕竟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内容上,一个是应试会考,题材限制很多;一个是山水随笔,思路开阔广大;在情感上,一个是想要得高分,要努力秀技巧、秀文采;一个则是抒发内心的情怀,是对国家、对百姓、对自己的交代 。
况且正如马未都所言,翻译成白话文才会得零分,要是没有翻译成白话文,是否也会得零分?我看不尽然,就拿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来说,考生以文言文应试,不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吗?所以说,只要是好文章,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可以发光的 。不知大家怎样看待马未都的惊人观点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