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桃花潭 烟雨桃花潭原文

烟雨桃花潭(烟雨桃花潭原文)
年少时 , 看了太多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 潇洒不羁、纵横天下、豪爽纯真的萧峰、木讷仁义、大器晚成的郭靖 , 都是我眼中绝对的侠之大者 。近段得空便喜欢翻翻李白的诗词 , 忽然觉得大师的这些侠客的身影里都藏着个李白 , 原来金大师也如我一样 , 心里也爱着这位诗仙 。

在我心中 , “十五好剑术 , 剑术自通达 ”的李白是个肆意洒脱的侠客 , 仙风道骨的李白就这样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地从桃花潭边这条麻石铺就的小巷飘然而来 , 此刻的他可以“十步杀一人” , 武功盖世 。

天正下着小雨 , 河边依旧有勤劳的当地人在青石板上洗衣服 , 那个上世纪经常听到的熟悉的捣衣声 , 那么清脆 。侧耳细听 , 岸上仿佛传来了汪伦在这里送别李白的踏歌声 。

纯朴的中年洗衣妇 , 一边洗衣一边和我聊天 , 我见她将洗好的衣服收拾好 , 还将水中的重重的青石板拖上岸放稳 , 便问她 , “青石板是你家的么?为什么这么费力将它放岸上呢?”
她笑着说 , “石板在河边已经好多年了 , 如果不把它放在岸上 , 晚上一涨水 , 明天一早人家来洗衣服就不方便了 。”

当初李白在此地驻足三月 , 是不是也像我一样 , 喜欢这里纯朴的民风、善良的当地人呢?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蜿蜒小巷 , 两旁粉墙黛瓦 , 画栋雕梁 。眼前能看见的只有这条被踩踏得凹下去的门槛 , 和门槛边记载的关于汪伦与李白的传说 。

天宝十三年(754)秋冬 , 汪伦听说诗仙李白在邻县秋浦叔父李阳冰家时 ,  修信一封邀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 , 又闻有如此美景 , 欣然应邀而至 , 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 , 桃花潭方圆十里 , 谓之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是说桃花潭西有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已 。

看完当地人刻意记载的这段文字 , 忍不住在这幽深的小巷来回走了几遭 , 我想象着当时汪伦得意的模样 , 忍不住为堪称世界第一大呼悠的汪县令的睿智拍案叫绝 。
从汪伦墓碑旁边的小路心怀敬意地走进汪伦寺 , 虽然有些简陋 , 但设计也算是独具匠心 , 蛮有意思的 。

穿过大厅 , 曲曲折折就来到了望江亭 , 江亭的门相当别致 , 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 , 一回眸 , 汪伦寺变成了青莲寺 , 第一次见到这样一寺两名 , 合伙祭奠的设计 。

雨中的桃花潭 , 水面上飘起一层薄雾 , 清泠皎洁 , 烟波无际 。扶栏四望 , 桃花潭美景好似一幅流动的水墨丹青 。远眺山在云中 , 若隐若现;近看江边的典型徽派建筑清静幽深 , 宛如仙境 。三个男士不约而同地感慨 , 可惜进公园门时忘了买瓶酒 , 不然在这样烟雨朦胧的江边 , 像李白似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很想知道李白和朋友三、五人 , 在此对酒当歌时 , 看到的是不是也是今日此景 。
又或许诗仙携手青莲妹妹来此佳境 , “千尺潭光九里烟 , 桃花如雨柳如绵” , 心中的柔情蜜意一定弥漫了整个江亭 。此时的李白 , 不是剑客也不是诗仙 , 只是个多情的公子 。

万村大门(义门)旁就是彩虹桥 , 桥已经翻修过 , 但采用了修旧如旧的工艺 , 尊重原创的东西无论多久 , 最终的成品看起来还是很协调 。桥边古树参天、青藤蔓蔓 , 青砖黑瓦的古民居倒映水中 , 移步皆成景 。

我想象着李白背靠义门 , 右手轻抚下巴 , 望着在彩虹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 吟唱着“两水夹明镜 , 双桥落彩虹” , 此刻的李白便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仙 。是那个“酒入豪肠 , 七分酿成了月光 ,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 绣口一吐 , 就是半个盛唐……”世上独一无二的李白 , 是“笔落惊风雨 , 诗成泣鬼神”的人间奇才 。来桃花潭 , 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便是“宝善堂” , 满屋的古香古色 , 推开后门便是江景 , 几个人走进门就不肯挪步 。老板人不错 , 有问必答 。有两幅上个世纪杭州纺织厂工人手绣的主席像尤其喜欢 ,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 , 主席的眼睛里都有你 。

一张雕龙画凤的床就那么随意地摆在屋子的一角 , 床的上方四面装横楣板 , 板上的花纹不一却都挺雅致 。进门右边一张诺大的桌子上 , 大都是年份感十足的笔墨纸砚 , 那方砚台应该价值不菲 。上二楼的楼梯口上还有好几块主人费心从大户人家收来的窗棂 , 做工自然十分考究 , 每块窗棂都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 , 图案十分优美 。

老板并不在意我们是否会给他带来生意 , 见我们饶有兴趣地这里摸摸 , 那里看看 , 还热情地带我们到另一处宝藏收藏地参观 , 果然是别有洞天 。小时候见过的生活用品 , 甚至各种家具应有尽有 , 那些以前只有电影电视里看过的物件也是品种繁多 。

主人还低调地告诉我他还有个私家古宅“宝善山庄” , 说是下次再来桃花潭请我们去他的小院喝茶 。忽然就特别羡慕这些可以玩古玩、玩文化的人 , 不过 , 玩这些真是太需要经济基础  , 我也就想想好了 。
果然桃花潭的人都如汪生一样好客 , 李白若是今日再次造访这里 , 怕是也会和古玩店的沈老板成为至交 。

古镇里手工匠人不少 , 这位五十多岁的篾匠手很巧 , 裁剪好的篾在他手里上下舞蹈 , 不一会儿一只竹篮的底部就已经成型 , 更为可贵的是还愿意把每道工艺演绎给我们看 , 最是难得 。

时间过去一千多年 , 诗仙李白 , 县令汪伦 , 还有眼前这片风光旖旎的桃花潭 , 全都被历史记住了 , 这是泾县之幸 , 也是后代人之幸 。

【烟雨桃花潭 烟雨桃花潭原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