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看懂什么是临摹 临摹的意思是什么

对于所有学习书法或者想要提高书法水平的人而言 , 对前人经典法帖的临摹是不二法门 , 临摹是书法学习与其他艺术学习最大的不同所在 。关于临摹 , 从概念到方法等等 , 从古到今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整而丰富的体系 , 本文所要厘清的仅仅是涉及临摹中的“临”与“摹”与“临摹”这三者的具体概念和具体做法以及古今的不同之处 , 另外本文还将尽力的去勾勒阐释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所承担的作用等等 , 本文可以作为了解书法临摹的基本概念来阅读 。
临是临 , 摹是摹 , 不要傻傻分不清!
现代学习书法的人很多是将“临摹”当做一个词来看读 , 如此也便产生了很多的书家和书法初学者将“临摹”当做一个动作来完成 。实则古人学习书法 , 临是临 , 摹是摹 , 临与摹是两件事 , 宋代的黄伯思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 。临 , 谓以纸在古帖旁 , 观其形势而学之……摹 , 谓之薄纸覆古帖上 , 随其细大而拓之 。”这话虽说是古文 , 但是也晓白明了:“临”就是把范本放到边上 , 照着样子写 。“摹”就是把透明的纸覆盖在范本上 , 一笔一画地照着写 。当然我要引用宋人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诉大家 , 关于“临”与“摹”的关系傻傻分不清 , 不是现在才有的 , 宋代的人同样也有这样的毛病 。
双钩廓填示意图
在古代 , 印刷还不发达 , 人们学习书法时要想得到好的临摹范本 , 一般会使用有一定透明度的纸张覆盖到法帖的真迹或者拓片上 , 用细毛笔把字的边缘用细线勾出 , 然后再用毛笔把笔画填墨完型 , 这样便可以获得一件和原作一样的复制品 。这里的勾线工序称之为“双钩” , 把笔画填实的工序称之为“廓填” 。要做到很好的“双钩”与”廓填” , 对于纸张的透明度有一定的要求 , 而在古代 , 纸张的制作工艺还不是很发达 , 纸张的透明度和现代的纸张是不能比的 , 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他们会用一层薄薄的蜡来涂到纸上 , 然后在墙上挖一个小洞 , 在一边点上灯 , 在另一边把字帖和涂上蜡的纸叠在一起 , 这个时候灯光会将涂蜡的纸照的更加的透明 , 从而可以将字帖的字迹更加清楚的显现在纸面上来进行勾描和填墨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很多古代的传世法帖 , 如王羲之的《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都是属于唐摹本 , 就是在唐代的时候 , 书家么通过对王羲之的原帖进行双钩填墨而得于留存到现在 。我们通过现代的高清扫描透视 , 还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法帖中的范字有着极细的毛笔勾线的轮廓线及笔画中填充的墨迹笔触 。到了近当代 , 为了“摹”写的方便 , 人们把法帖范字用红色印刷在纸上 , 初学者只要用毛笔照着这红色的范字直接描写就可以了 , 这样的描写 , 我们称之为“描红” 。无论是古代的“双钩廓填”还是近当代的“描红练习”其实都是属于“摹”的学习范畴 。
【一文带你看懂什么是临摹 临摹的意思是什么】 《丧乱帖》中的“羲”字高清图 , 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双钩廓填的细节
《丧乱帖》中的“顿”字高清图 , 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双钩廓填的细节
“临”帖是比“摹”帖更为常见也是更为主要的书法学习方法 , 临帖是指一边看着字帖一边书写 , 一般也称为对临 , 意思便是对照字帖书写 。但是这样边看边写 , 肯定是存在一心要两用的情况 , 作为初学者 , 开始的时候都是看一笔写一笔 , 这样的临写速度会比较的缓慢 , 因为对所临法帖的字形态貌、点画写法 , 偏旁结构等都不是很熟悉 , 所以一般要先看清楚才好落笔临写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眼在前面飞 , 手在后面追” 。等到手能追上眼 , 临帖的水准也就上升到一个高度了 , 所以说临帖时主要训练的是手和眼的配合程度 , 如何才能实现手与眼能尽快的协调同步呢?这主要取决于临写者对所临法帖的熟悉程度的高和低 , 所谓熟悉程度高 , 其实讲的是临写者对于法帖范字的记忆度高 , 先是可以做到看一眼写完一个字 , 再到后面一眼看几个字然后能记住笔法、结构、字距等关键的临写要素 , 最终能做到将所临的帖合上之后能够凭记忆而将帖的内容全部的写出来 , 达到这个程度 , 在书法的学习上称之为背临 。背临可以从最少一个字、两个字到一行一段的片段来循序渐进的去训练 , 等到可以实现通篇法帖都能做到背临的程度 , 便可以有意识的进行集字背临创作了 , 方法便是:选定一首诗或者句子 , 先试着将这首诗或者句子中出现在所临写法帖中的范字背临写出来 , 如果诗里或句子中出现法帖中没有临过的范字 , 那么可以通过查找该法帖书家其他法帖中写过的范字来临写 , 这样最终完成一件完全是基于所临法帖风格的集字作品 。
集《兰亭序》中字的对联
临与摹 , 各有各作用 , 不可厚此薄彼!
现代人学书法多重视“临”写而轻视“摹”写 , 甚至很多人以为“摹”写太低级了 , 太小儿科了 , 没有太大的必要 , 尤其是很多成年人学书法 , 更是从来不做“摹”写的功课 。实则“临”与“摹”是各有各的作用 , “临”当然难度是更大 , 更加考验和锻炼临写者的手与眼的配合到位的能力 , 但是“摹”对于找准字形、结构位置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 , 而且对于揣摩原帖的笔意也大有好处 , 尤其是临写很长一段时间后 , 感觉很难进步 , 这个时候如果能重新的“摹”写一遍 ,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临帖与摹帖的方式方法不同 , 其目的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 摹帖更重在形 , 临帖侧重在神 , 所以临帖时更要求临写者要尽力的去理解和转化原帖书家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 , 最终的目的是要落实到自己的笔下写出来 , 临写法帖相对来说多多少少会带有临写者的个性风格 , 这个是无法避免的 , 至于如钱谦益对王铎临帖的评价:“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蹙衄起伏 。趣举一字,矢口立应,复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牧斋有学集》)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随便说出《淳化阁帖》中任何一个字 , 王铎都能马上写出来 , 丝毫不差!这个对于有一定的书法临摹体验的人来讲 , 估计都会认为这只是一种美誉之词 , 因为不可能做的到!实际王铎的很多临摹阁帖的墨迹作品留存到现在还不少 , 我们都能看到 , 水平当然是很高 , 但是没有一件乃至一个字可以真正做到与《阁帖》上的法帖和范字“对灯取影”的程度 。
王铎临《圣教序》墨迹图
其实不惟王铎做不到 , 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也都做不到 ,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们临写的《兰亭序》 ,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褚摹本 , 定武本等等 , 这些版本是人各一面 , 基本上都与各自书家本身的书法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到宋代的米芾 , 元代的赵孟頫等 , 他们是书法史号称古代法帖临写的顶尖高手 , 我们来看到他们留存下来的临摹作品也会得出同样的判断 。如果不怀“厚古薄今”偏见的话 , 我个人以为现代人的临帖 , 如果从形像的程度来讲 , 要超过古代任何一个时代 , 这是因为现代书法的学习与训练的方法及手段和古代人是有很大的不同 ,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 , 现代人学习书法将“临”与“摹”合二为一了 , 这便是下面要来重点讲述的——临摹是临摹 。
褚遂良临《兰亭序》局部
虞世南临《兰亭序》局部
现代书法学习将“临”与“摹”合二为一 , 临摹从此是临摹!
临摹是临摹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临”和“摹”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法 , 这种方法一般常见于很多“书法艺考”及大学书法专业的学生 , 实际现在很多的社会性质的书法培训机构也开始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 , “临摹”合一的学习方法是当代书法教学 , 尤其是“学院派”书法教学所开创出的一种教育成果 , 从根源上来看 , 是从现代的美术教学方法中获得启示然后进行借鉴、转化而来 。
我曾经应邀到北京一家在业内很是知名 , 专门做书法高考培训的工作室去参观 , 人不多 , 二十来个人 , 一人一桌 , 桌面的文房字帖摆放和一般的书法培训班没有什么两样 , 但是我走到其中一个学生的桌面前发现 , 在他的桌面上还放着一个三角板 。见他在临摹的时候 , 不时的将这块三角板在法帖范字上来回的比划和量测 , 我便在他边上足足看了好几分钟 , 原来这位学生是用这块三角板来校准和测量他所要临摹的法帖范字的笔画长度、角度、位置、包括上下字之间的距离等 。这个时候 , 负责教学的老师走到我跟前 , 对着我笑道:这可是我们的“九阴真经” , 到我们这里来培训的很多是没有任何书法训练基础的书法小白 , 一般来说 , 要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要将一个从没有临写过帖的孩子训练到能够临写出与原帖八九不离十的水准来 , 靠的便是这种精准测量临摹法 ,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 , 我们发现 , 其实没有书法临摹基础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效果好过很多有点基础的学生 , 这是因为有一定临摹基础的学生反而有很多的个人习惯 , 而这些习惯可能是不大对的 , 这就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重新调整修正这些不好的或者是不对的习惯 ,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 , 正是应了那句话“白纸上更好画画” 。这位老师接着给我介绍说:学生们还可以用这块三角板或者直尺来画范字的外形轮廓及结构中轴线 , 到后面的行书草书临摹时 , 还可用来画出篇幅章法中的单行轴线等 , 最终通过这些画出来的外形轮廓线、中轴线、章法辅助线等来对自己的临摹习作进行图像校对 , 通过一段时间的这样训练后 , 眼睛观察精准性 , 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 这个时候 点画书写的动作训练也能跟上……
一个之前没有书法临摹基础的书法艺考生两个月后的临写米芾习作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