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 正月中旬动帝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 , 一时天上著词声 。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 , 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 , 最为消魂的时刻 。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 , 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 , 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 , 玉漏莫相催 。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 。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 , 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 , 夜间照例不戒严 , 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 。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 , 市民们的歌声笑语 , 汇成一片 , 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代】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 铁关金锁彻明开 。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 , 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 , 灯火闪烁 , 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连用两个诘句 , 不仅将盛景迷人 , 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 , 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 言有尽而意无穷 。
《汴京元夕》
【明代】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 , 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 , 金梁桥外月如霜 。
“月如霜”之清冷幽静 , 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 , 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 , 以淡墨衬浓彩 , 余韵宛转 , 余味曲包 , 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 。
【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生查子·元夕》
【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 , 泪湿春衫袖 。
物是人非的怅惘 , 今昔对比的凄凉 , 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 , 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 。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 。灯、花、月、柳 , 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 。而今佳人难觅 , 泪眼看花花亦悲 , 泪满衣袖 。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满城灯火 , 满街游人 , 火树银花 , 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 , 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 ,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 , 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此词有寄托 , 可谓知音 。
《临江仙·都城元夕》
【宋代】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 , 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 , 银界失黄昏 。
谁见江南憔悴客 , 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 , 窗破月寻人 。
词人的笔是一支彩笔 , 这支彩笔将天上人间尽情涂抹 , 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 。但是 , 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 , 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 。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 , 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代】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 , 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 , 落索秋千翦翦风 。
鱼雁杳 , 水云重 , 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 , 翠斝清尊莫放空 。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 。“迟迟月”与“翦翦风” , 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 , 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 。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 , 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代】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 , 戏鼓侵明发 。
物色旧时同 , 情味中年别 。
浅画镜中眉 , 深拜楼西月 。
人散市声收 , 渐入愁时节 。
欢乐时 , 人们可暂时忘却忧伤 , 但当欢乐过后 , 孤寂之感便会重新萦绕心头 , 突出自己忧愁的心绪 , 昭示出盛筵必散的哲理 , 有感伤之味 。一个“渐”字 , 慢慢道出作者委曲幽怨之情 。
《古蟾宫·元宵》
【明代】王磐
听元宵 , 往岁喧哗 , 歌也千家 , 舞也千家 。听元宵 , 今岁嗟呀 , 愁也千家 , 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 , 酒也消乏 , 冷落了春风 , 憔悴了梅花 。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 , 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 , 百姓的愁怨 。今昔对比 , 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 , 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 , 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 , 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