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的古诗诗意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的绝句《出塞》被誉为唐诗绝句的压卷力作,成为千古名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佳作 。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
注释
1、但使:只要 。
2、“龙城飞将”: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比如汉朝北平太守李广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同“龙” 。另一种说法,是指汉朝北平郡太守李广,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
5、度:越过 。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
7、还:回 。
译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
如果有卫青(或李广)那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
创作背景:《出塞》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获胜,全民族的自信心都很强,在边塞诗人的作品中,也多能体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争,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王昌龄的绝句《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
诗歌赏析
这首诗慨叹没有名将守边,以致外患频繁,征人不还的迥境 。
前两句是说,自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每当看明月临关,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自秦汉以来就有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月汉关就是历史见证 。
后两句点明题旨 。希望有像卫青那样的将军防守边关 。“龙城”,卢龙县,为唐北平郡治所,此处泛指边关 。“飞将军”指卫青,(又一说指汉朝北平郡太守李广,他也勇敢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匈奴人闻他远避而不敢入塞) 。因此,下句说“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昆仑山北支,起于河套西北,绕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与兴安岭相接,为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王昌龄在这里流露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唐朝也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抵御入侵的敌人,其爱国热情言于溢表 。
这首诗的起调一开始就已经很高很险,可是还能在第三句上就势一转,这就需要很高的艺术技巧 。如果写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可以接着把征人未还的思想写一番,但诗人不落俗套,而是另辟蹊径,开辟出一层新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是从相反的一个角度,把诗的内容深入了 。这样一来,诗人的主题也就深化了,使全诗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
纵观全诗,全诗雄浑大气,气势宏大,语气一气呵成 。诗人以苍劲有力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并且,融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让诗人的情感融合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因而,使诗的意境深远壮阔,让人读来振奋人心,而又觉回味无穷 。
【出塞王昌龄的古诗诗意 王昌龄出塞】对这首诗,后人评价历来很高,被称为千古佳作 。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崇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由此,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的价值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