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要注意些什么

处暑(公历8月23日 , 农历六月三十)已过 , 日夜温差将逐渐增大 , 但白天气温仍较高 。养生专家指出 , 处暑时节后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 , 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 , 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 以免发展为疾病 。但同时专家也提醒 , 处暑后本市天气依然闷热 , 防暑祛湿仍然很重要 。
秋燥易伤津亏阴
中医学认为 , 秋季是多事之秋 , 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 , 从立秋到处暑 , 秋阳肆虐 , 温度较高 , 加之时有秋雨绵绵 , 湿气较重 , 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 , 故有“秋老虎”之说 。白露过后 , 秋雨渐少 , 天气开始干燥 , 昼热夜凉 , 气候寒热相交 , 稍为不慎 , 容易伤风感冒 , 多种旧病亦随之复发 。
每年初秋 , 中医门诊的患者都会增多 , 其中不少都是气虚寒底体质的人 , 症状主要有咳嗽、疲倦、多汗、易感冒、鼻炎、咽炎、胃痛、大便不调等 。入秋以后 , 雨水会明显减少、空气湿度渐渐降低 , “秋燥”最容易引发咳嗽 。医生表示 , 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咳嗽不止 , 不少患者以为是喉咙炎症作祟 , 自行使用抗生素却收效甚微 。“这种情况往往是外燥所致 , 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 , 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征兆发生 。”专家进一步分析 , 初秋常常为温燥 , 通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
【处暑养生要注意些什么】专家表示 , 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 。但有些人白天喝的水已经够多了 , 可仍照样出现嘴干唇裂等明显的干燥症状 , 怎么办?”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 , 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种些花或养鱼 , 不然的话早晚多往地上洒点水 , 或用湿拖把擦地等 。现在还有不少家庭每天都要开几个小时的空调 , 本来“秋燥”就不请自来 , 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 , 人体的津液自然会受到更大的损伤 , 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 。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 , 把空气的湿度调高 , 空气一湿润 , 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
养脾胃祛湿是关键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 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 , 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 , 天气闷热 , 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 , 养护脾胃 , 夜里不要贪凉 , 不要多吃冷饮 , 以预防胃肠道疾病 。因为胃喜湿不喜寒 。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 , 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 , 食欲感不强 , 因此饮食上别吃口味太重的食物 , 也不要暴饮暴食 , 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 。现在仍然很湿热 , 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 , 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 , 也可以吃些茯苓 , 如茯苓夹饼等 。
很多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 , 食欲逐渐好转 , 因此不知不觉地开始吃点好的——按中国人的习惯 , 也就是要吃肉;一些中老年人 , 还讲究“贴秋膘” 。不过 , 中医养生专家提醒人们 , 不要急着贴秋膘 。因为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 , 还没有调理过来 。
这一时期 , 还是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 多吃蔬菜、水果、谷物、豆类、薯类、食用菌类等食物 , 少吃高热量、难消化的肉食 。否则 , 如果吃太多的肉食等高蛋白、高脂肪(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的食物 , 会增加肠胃负担 , 影响胃肠功能 。同时 , 过多的热量还容易引起我们发胖 , 甚至易导致患高血压、心脏病 。
适量运动保阴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 , 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 , 即运动量不宜过大 , 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 , 以防出汗过多 , 阳气耗损 。
专家建议 , 登山是秋季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 。登山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 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 , 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 并能降低血糖 , 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 , 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 , 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此外 , 处暑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 , 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
需要注意的是 , 登山是一种负重运动 , 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 , 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 , 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 , 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 , 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 。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 。对年老体弱者 , 也不可一味强调登山的保健效果 。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 , 以防产生不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