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守岁的来历和意义 守岁的来历




    守岁这个习俗的来历是怎样的?
    探究守岁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 的故事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的形貌浄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 天换一种口味,从藏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之色变 。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365天窜到 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家畜,伤害人类,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 天黑以后 。等到鸡鸣破晓,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百姓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 口,称作年关 。并且,人们还想出了一整套过关的办法:每到 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 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 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 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作为一种民俗,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晋周处 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 口的守岁诗,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诗中写道: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北宋诗人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有诗写道: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在此诗文中,苏轼通过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 盼与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 的最爱 。早在南北朝时,诗人徐君倩便在《共内人夜坐守岁》 中写道: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  酒中喜桃子,棕里觅杨梅 。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唐代诗人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则把亲人团聚的场面 描绘成: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意思是说亲人团聚,热闹非凡,让在槽边吃草的马都受惊 了;彻夜通红的烛光,吓飞了林中的乌鸦 。  唐代的另外一位诗人史青在他的《守岁》则这样写道: 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云颜暗里催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在这里,诗人感慨的是,今夜在今晚就要过去了,这也就 喻示了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将随着明日的到来而到来,时 不我待的生命意识凸现于诗句 。 尤其是诗歌中的两个“催” 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不能贪图安逸而不思进取的人 生体验 。而古人席振起的《守岁》中,也表达了一种自警自省的惜 时之情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此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阖族守岁的欢乐氛围 。 “阿戎”一词 是用典 。晋宋间人多呼弟为阿戎 。这里是说阖族相约在族弟家 守岁,酒席间摆的蜡烛是如此众多以至碧绿的窗纱都好像被浸 染了红意,其场面之欢快、热烈可想而知 。而后两句却陡然一转,人生蹉跎之感充溢于诗人心中,感 慨这一年又虚度过了,自愧自悔的情感溢于言表,同时诗人也 警诫自己从今晚开始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从古人的这些守岁诗文中,可以看出 。守岁是一种回忆,是对逝去一年时光的总结 。有的人以守岁为契机,反省过去,或因虚掷年华而惭愧,或因“精彩回放”而自喜 。据《唐才子传》记载,唐代诗人贾岛就有这样一个好的习 惯,他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 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 ” 为此,可以说,守岁,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 。那么,为什么守岁又有俗名“熬年”呢?关于这种说法,也有 一个古老而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能够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 上好日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天门打开,于是把库里的金 银财宝撒往人间 。 那个时辰,遍地金灿灿、银闪闪,所有的砖 头、瓦块、石头都变成了金银 。但是,有一条规矩必须遵守,就是谁都不能贪心,拣到的 金银还一定得放在屋里,等天亮才能开门 。据说,有个名叫李家庄的村子里有兄弟俩,老大为人尖酸 刻薄,爱财如命;老二心地善良,勤劳忠诚 。 这一年的三十晚 上,兄弟俩都坐在屋里等着天门开 。老大就想:我得想个办法,等天门一开,就能不费力地多 弄一些金银 。于是,他将一大堆大石头和大磨盘都搬到了自己 门口,准备天门一开就把这些东西搬进屋里 。老二却一动也不 动地坐着,耐心等待着 。三更时分,天门开了,院子里的砖头、瓦块果然都变成了 金银 。 老二把金银放进筐里,搬回屋内,关上房门 。老大拼出 全力,把预先准备好的大块石头搬进屋内 。他想,从今往后自己就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 。他着急地等 待天亮,天却总不亮 。他耐不住了,也顾不上“不到天明不开 门”的规矩,便开门出去看天 。等他回到屋里时,发现所有的金银又都变成了石头,他气 得痛哭起来 。 而老二则是等到天大亮后才打开门,一筐金银财 宝把人眼都照花了 。后来,老天爷发现像老大那样贪财如命的人越来越多,一 生气,就再也不开天门了 。但人们希望能过上美满富裕的生 活,总是存着饶幸的心理,痴心地等待着 。虽然等了一年又一年,天门总不见开,但是,在这天晚 上,人们还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点上蜡烛,等到天亮 。 就这 样,慢慢形成了熬年的风俗 。这在我国有些地区,除夕守岁,还流传着烧辣椒秆和沉香 。


    过年为什么要守岁?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 。为什么称作熬 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 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 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 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 们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 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 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 等年初一早晨年 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 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 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陽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 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 无事 。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 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 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 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 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 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 在 《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 载 。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 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 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 被年兽吃掉 。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 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 。 有一 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 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 。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
    【过年守岁的来历和意义 守岁的来历】

    过年守岁指的是什么?
    除夕不睡的习俗名叫“守岁” 。人们为什么要“守岁”呢?“守岁”又叫“熬年” 。相传,古代有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它都要出来作祟 。原本辞旧迎新的喜庆曰子,成了人们最不愿意过的时间 。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早早地料理完家务,门窗紧闭 。因为害怕年来为祸,因此没有人敢睡觉 。 为了消除“年”即将到来的恐惧,人们便准备出一年里最丰盛的晚餐,一家人齐聚餐桌前,说笑逗乐,畅想未来美好生活,借此挨到天明 。三十晚上一过,人们便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庆祝自己躲过“年”的毒手,熬过了“年”关 。后来,民间就逐渐形成了除夕守夜的习俗 。 早在西晋,就有文献记载有关守岁的事宜 。《风土志》中说,除夕晚上,大家互相赠送礼物,预祝对方新的一年财运当头,讨个好彩头,这叫“馈岁”;准备丰盛的酒席,祭神祈福,这是人们告别旧的一年的方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餐桌前,互相沾点福气,这是所谓的“分岁”;彻夜不眠,欢声笑语一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也就是说,除夕这天晚上,人们不仅要告别旧的一年,辞旧迎新,同时,人们年龄也要再长一岁,因此就有了“此夜守岁惜年华”的说法 。


    除夕的守岁的意义?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测试为了给父母延寿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