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抓文本词句特点学词学句(文案素材)

1.如何巧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 , 是识字的有效途径 , 是学习作文的范例 , 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标》语)因此 , 语文课中 , 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 , 用的课时多 。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 , 花费的时间多 。但是近年来对语文教学 , 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批评总是不绝于耳 。
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 , 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阅读教学到底怎么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期中的一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 , 往往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到尾逐段教”的局面 。
面面俱到的结果 , 常常是面面不到 。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 , 引导学生理解透彻 , 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 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
为此 , 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 , 并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 特别是如何抓重点词句 , 引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 , 是识字的有效途径 , 是学习作文的范例 , 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 。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标》语)因此 , 语文课中 , 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 , 用的课时多 。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 , 花费的时间多 。但是近年来对语文教学 , 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批评总是不绝于耳 。
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 , 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阅读教学到底怎么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
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期中的一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 , 往往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到尾逐段教”的局面 。
面面俱到的结果 , 常常是面面不到 。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 , 引导学生理解透彻 , 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 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
为此 , 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 , 并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 特别是如何抓重点词句 ,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重点词句 , 有效学习课文 ,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一、钻研文本 , 把握文本精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 而是缺少发现 。”
作者的写作目的 , 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 。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 。
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 , 并以此展开教学 , 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一)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 ,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
当然教学中不能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 , 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 , 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以读促解 , 以读悟法 , 以读动情 。
如我在《游山西村》教学中 , 为指导学生读好“丰年留客足鸡豚”里的足一词 , 我这样设计教学:生(有气无力):“丰年留客足鸡豚”师:“他足吗 , 同学们!看来 , 他有点饿 , 老师也要像山西村的山民一样要准备酒肉给你吃 。”学生大笑 。
生(洪亮有力):“丰年留客足鸡豚”师:“好 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 这就是“足” , 不但酒菜足 , 而且情谊足 。
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足”的含义 , 而且让学生对“足”有所感悟 , 有所体验 。可见 , 教师找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 目的重在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 , 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 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
(二)抓住中心句 , 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小学的许多课文中 , 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 , 仔细思考 , 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 。
如果抓住这些中心词句进行教学 ,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 , 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
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 , 学生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来写 , 用了总分的叙述方式 , 以下的内容都是这两个词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说 ,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 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
(三)抓住过渡句或关键词 ,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框架 。1.抓过渡句 。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它是文章思路发展 。
2.语文阅读中如何抓重点词句教学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 ,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 , 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 , 试想 , 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 , 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 , 不管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 , 都不可能理解课文 , 感悟情感 。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 , 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 , 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 , 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 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自学检测 , 注重读的训练 。
课堂上 , 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测 , 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如教学《一千根弦》一文时 , 我首先从重点词句的检测入手 , 先依据自学导航(1)小题中的A部分 , 抽学生带拼音读生字词 , 学生交流识记难字的方法 , 再去掉拼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识记字词 。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 我巡视指导 , 了解学生读书的大致情况 。
最后 , 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请学生读想读的自然段;老师让学生读难读的自然段等 , 再结合学生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价的方式 , 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中肯的评价 ,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巧抓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前提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 , 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 。
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 , 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 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 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做些补充、修改 , 就能顺利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
如《颐和园》开头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 , 其中“最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全文的中心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了不起”一词 , 就能很好地表现这对父子的不平凡 。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 , 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 , 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看不见的爱》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安详、微笑” , 从中可以充分体会母亲心中的话语 , 那一定是爱、鼓励和信任 , 这是文章的中心 。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 如《颐和园》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 。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 , 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
前后照应 ,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 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 , 诸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 , 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 ,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
对于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 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 。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 , 这些句子含义深刻 , 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
在教学中 ,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进行理解 。
如《生命的药方》一文中写道:“三天后 , 德诺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 , 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 。”在这里我们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 因为艾迪对德诺一直以来的关心与照顾 , 使不幸的德诺感受到了友爱 , 从而使德诺快乐地走完短暂的一生 。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如在教学《水乡》一课时 , 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组句子对比着读:(1)“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2)“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 , 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 。通过对比读 , 学生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口写得形象逼真 , 读起来亲切、自然 , 给人以美感 , 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水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 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 不是“白纸”一张 ,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 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 , 在理解语句、课文时 , 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感受 。四、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 , 心中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 , 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 , 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实现 。
而文中的重点词句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 , 因此 , 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读 , 能更深入地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如在教学《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 , 学生以小组汇报形式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 。
他们通过朗读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语句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钱不够时小女孩的无奈和窘迫;为换回假发小女孩付出的辛苦;听了老板的话小女孩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 , 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汇报和交流 , 学习气氛非常融洽和谐 , 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
五、积累重点词句是悟情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语感 , 更进一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 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
3.如何抓关键词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所谓关键词 , 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 。孩子能通过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文本 , 就是要孩子能深入解读文本 , 能抓住文本的最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 提高的阅读能力 。迅速找到关键词有助于加深孩子对于文本的理解 , 提高阅读质量 。
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一篇文章要写的内容 。文章题目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 其中的关键词常为传达主要信息的词 。碰到这样的文章 , 可以从题目入手 , 引导孩子从题目寻找文章的切入点 , 激活孩子已有的经验 , 为孩子进一步阅读做好准备 。
2. 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有时会有一句中心句 , 在文章中我们把它称为总段或中心段 , 在段落中把它称为总起句 。中心段是对这篇文章的概括 , 中心句是对这段话的概括 , 我们能从中找出一个对这段话或这篇文章高度概括的词语 , 这种关键词一般都为这句话的主语 , 或句子中其他的名词部分如宾语或表语 。把这些词语提取出来 , 就等于提取出了全篇文章的骨干 。
3. 有些书的编者会在文章后设计一些思考问题 , 这些问题有些直奔这篇文章理解的难点 , 有些引出题目写法 ,  还有会直接指向文章中心 。回答这些问题 , 需要孩子抓住的中心段落 , 然后再抓住中心段落里的关键词来理解 , 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
4. 所谓过渡 , 是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 , 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 , 使它们有机连系起来 , 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 , 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 , 有时也独立成一段 。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段都有联系 , 往往这个句子中能找出概括上下两个段落的关键词 。
4.如何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归纳、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 。利用所学方法体会含义较深的句子 , 提高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认真读书 , 仔细思考 。
复习重点: 用抓重点词语 , 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句子含义 。
教学过程:
一、交待复习内容:
在本学期所学习的课文中 , 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读文章时抓住这样的句子 , 弄懂句意 ,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 体会文章主旨 , 同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一内容 。
二、回顾方法 , 理解句子:
(一)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1、读下面的句子 , 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我急忙打开书 , 一页 , 两页 , 我像一匹饿狼 , 贪婪地读着 。
⑵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 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
2、点拨方法:
刚才理解这两句话时 , 运用的是什么方法?(板书:抓住重点词来体会)怎样用这种方法理解句子?(①先理解词语意思②理解句意③说说体会到什么)
师总结:在这里体会到什么是理解句子的关键 。怎样去体会呢?通常要把句子放到文章中去理解 , 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小学阶段学的文章 , 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以第二两个例句句为例 , 写人的语句 , 体会时要通过人物的表情 , 动作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及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等 。写景状物的句子要体会出景物的特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
(二)、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
过渡: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 此外我们还可用到其它方法 。
1、读下面这段话 , 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 。
但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 , 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 实践起来却很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 , 一个人要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1) 先读这段话 , 看画线的句子 , 你能理解哪句 , 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小组内交流:
(3) 集体反馈 。师板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 , 联系上下文 , 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文章 。)
2、教师小结: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 首先要从句中找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部分来理解 , 然后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解 。
5.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1、抓中心句理解课文 。
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 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 ,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 , 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 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 ,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 , 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什么风景?它是怎么的美?课文写了西沙群岛哪些地方的物产?有哪些物产?它们怎么样?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 , 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风景优美 , 物产丰富”来写的 , 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 。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先导作用 。
2、抓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课文 。
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 ,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句 , 就不能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 要注意教给他们理解的方法 , 教会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等来理解词句 。如理解《掌声》中“犹豫”一词时 , 引导学生从后面的“慢吞吞”体会出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 , 又从前文中“老师是刚调来的 , 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明白英子不能不服从新老师的要求 , 因此拿不定主意 。进而体会出英子内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 。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 ,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句子时 ,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 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 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文章这一表达中心的理解 。可见 ,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 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 , 如总起句 , 总结句 , 过渡句 。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总结 , 引领的作用 , 使条理清晰 。
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阅读教学中突出过渡句的教学 , 也可帮助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 , 把握文章的脉络 ,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学习《赵州桥》时 , 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 , 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 , 就可以读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内容 。
四、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 , 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
3、在理解的基础上 , 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
当然 , 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方法 , 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去探索 。
6.语文阅读中如何抓重点词句教学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抓重点词句 ,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 , 都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 , 试想 , 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 , 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 , 不管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 , 都不可能理解课文 , 感悟情感 。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 , 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 , 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 , 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 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自学检测 , 注重读的训练 。
课堂上 , 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检测 , 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如教学《一千根弦》一文时 , 我首先从重点词句的检测入手 , 先依据自学导航(1)小题中的A部分 , 抽学生带拼音读生字词 , 学生交流识记难字的方法 , 再去掉拼音采用多种形式读字词、识记字词 。
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 我巡视指导 , 了解学生读书的大致情况 。
最后 , 检测学生的读书情况:请学生读想读的自然段;老师让学生读难读的自然段等 , 再结合学生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价的方式 , 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中肯的评价 ,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巧抓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前提1.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词句有些文章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 , 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 。
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 , 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 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 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做些补充、修改 , 就能顺利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
如《颐和园》开头一句“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 , 其中“最美丽的”、“皇家园林”正是全文的中心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了不起”一词 , 就能很好地表现这对父子的不平凡 。
2.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句如《信任》一文中的“信任”一词 , 作为课题就直接点题 , 揭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又如《看不见的爱》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安详、微笑” , 从中可以充分体会母亲心中的话语 , 那一定是爱、鼓励和信任 , 这是文章的中心 。
3.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 如《颐和园》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我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 。与最后一个自然段“颐和园 , 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
前后照应 ,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理解重点词句是悟情的保证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 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 , 诸如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 , 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 ,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
对于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 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 。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 , 这些句子含义深刻 , 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
在教学中 ,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就是联系作者意图、人物品格、事件意义和景物特点进行理解 。
如《生命的药方》一文中写道:“三天后 , 德诺静静地躺在长满青草的地下 , 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 。”在这里我们需在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 因为艾迪对德诺一直以来的关心与照顾 , 使不幸的德诺感受到了友爱 , 从而使德诺快乐地走完短暂的一生 。
2.运用比较法理解词句如在教学《水乡》一课时 , 我引导学生将这两组句子对比着读:(1)“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2)“外面的景致嵌在窗框里 , 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扇面” 。通过对比读 , 学生感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窗口写得形象逼真 , 读起来亲切、自然 , 给人以美感 , 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水乡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 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 不是“白纸”一张 ,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 我们要予以尊重和重视 , 在理解语句、课文时 , 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感受 。四、品读重点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 , 心中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 , 有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 , 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实现 。
而文中的重点词句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 , 因此 , 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个性化的读 , 能更深入地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 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如在教学《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 , 学生以小组汇报形式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 。
他们通过朗读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语句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钱不够时小女孩的无奈和窘迫;为换回假发小女孩付出的辛苦;听了老板的话小女孩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 , 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汇报和交流 , 学习气氛非常融洽和谐 , 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
五、积累重点词句是悟情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语感 , 更进一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 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
7.怎样抓小学语文文本的能力训练点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语文教学重在进行语言训练 。
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也是衡量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可是 , 如今的语文课堂似乎变了味了 。
语文课不是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位 , 而是围绕文本内容 , 外加了大量的补充性学习材料 , 加以多媒体的狂轰滥炸 , 或者过度的渲染和张扬人文性 。如在上《太阳》时 , 不去推敲文中关键语句 , 用大量的视频来介绍太阳特点和人类的关系;上《三顾茅庐》时 , 不让学生熟读课文 , 竟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视频三顾茅庐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地震中父与子》正文草草带过 , 却扩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 。
一节语文课俨然成了科普宣传课、历史课和思品课了 。这些设计者们认为热热闹闹或者别出心裁的课堂就是语文课了 , 这是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程缺少本质的认识造成 。
这样的课上学生们除了感官的享受以及思想的进步外 , 对于学生的语言是毫无帮助的 。语文课要热闹没有错 , 语文课要别出心裁 , 也没有错 , 但是 , 所有的设计都不应该脱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训练 。
否则 , 语文课堂就不是语文课了 。学生们所用的文本 , 作为语言的载体 , 又是前人精挑细选的篇章 , 其规范性毋庸置疑 , 对学生学习语言及进行语言训练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的 , 它又是创作者情感的符号 , 字里行间总能读出点情味 。
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 , 无需靠大量补充性学习材料和多媒体的狂轰滥炸及过度的渲染和张扬人文性 , 应该从文本出发 , 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文本 , 掌握知识点 , 习得语言的方法 , 获得情感的体验 。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点 。
一、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语言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 , 应该要从文章的中的关键词入手 。紧紧围绕关键词进行精心的设计 , 一定能够唤起学生的说话的欲望 , 达到课堂语言训练的目的 。
1、在诗歌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诗歌是字字含意境 , 字字露真情 。因此 , 在教学诗歌时 , 深入字面意思 , 再现诗人的创作时的情境 , 感悟字里透出的感情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围绕一个“忆”字展开 , 每句诗中都有一个关键的字“独、逢、遥、少” , 诗人因“独”常常有客居他乡的寂寞 , 因“逢”佳节而倍生思乡情怀 , 因离家“遥”而想起了兄弟们登高望远 , 却又因此又有“少”一人的惆怅 。这四个字的感悟对于突破诗歌的理解 , 感受作者的客居他乡复杂的情怀有很大的作用 。
【关于如何抓文本词句特点学词学句(文案素材)】因此 , 我就这么问学生:“独”字什么意思?“独”字让你想到的作者此时怎样的处境?这样的问题 , 容易打开学生们想象的翅膀 , 他们应该会联系自己生活中经历父母外出时单独一人在家的情景来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闭上你们的眼睛心里不停地默念着“独”字 , 想着自己只有一个人 , (过一会)请各位同学睁开眼睛 , 心理什么滋味 , 谁来说说?这么一问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起来“我感到了十分地孤独”“我会不停的想家人”“我看到周围寂静的很 , 有话没地方说”等 , 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对“独”字独特的体验 , 我想这些小孩们在生活中也确实体验过单独在家孤单的感觉 。
对于“逢、遥、少”也一样的 , 只要设计好 , 每个字都可能引起学生语言的欲望的 。2、在说明文中抓关键词在以往的听其他老师上课的过程中 , 说明文往往容易上成科普文 。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很多老师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文本 , 就采用了大量的辅助材料 , 以求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这种现象重知识点轻语言训练 , 就是造成把语文课上成科普课的原因 。
《太阳》一课中 , 文章在说明太阳的特点时 , 用了较多的数字来说明 , 因此 , 让学生感悟这些数字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可是很多老师却忽略了这点 , 学生能找到关键的数字 , 就很高兴地急于直接从数字中总结出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 , 然后再外加视频加以辅助理解 , 以至于偏离了语文课的性质了 。
我想如果深入挖掘这些数字 , 让学生深刻体会体验这些数字更有语文味点 , 比如:同学们看到“3500年”你们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告诉我 。“震撼”“难以想象” 。
你们为什么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些词?有什么想说的话尽管说出来 。学生们自然也会联系人的生命 , 人类的历史来谈自己的的这种感受 。
如:“一个人只能活多久啊 , 要走多少代啊?”“人类历史才多久啊?”等等 。经过这样一问 , 学生一联系实际 , 就更能体会到了太阳离我们的远 。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 既有了说的训练 , 又深刻的认识了数字说明的妙用 。因此 , 说明文中 , 也应该能够用抓关键词来体会 。
1、在记叙文中抓住关键词在记叙文中 , 有时候一个词往往能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 , 创造学生的语言运用的平台 。《一个村庄的故事》中 , 村庄原先是很美丽的 , 可是由于斧头的出现一切都改变了 。
因此 ,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应紧紧抓住“斧头”进行教学设计:自由读文 , 然后说说斧头造就了什么?别看这么一问 , 后面的答案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他们将课文的语言充分的利用了起来 , 从斧头造就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和人类美好的生活 , 到裸露的土地和灾难 。
这样 , 既抓住了文本的意思 , 让学生有所感悟 , 又能让学生将文中学的语言得以运用 。二、填补空白的文本进行语言训练课文中常常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