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登月后不再实施登月 为什么质疑美国登月

今年是人类首次成功登月50周年纪念 。德国制造一直是全球的一个品牌,有个疑问是,德国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不比赛登月?作为科技的梦境乐土的德国,为什么没能走在太空比赛的前列?
美国七十年代成功第一次登月
其实除了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和不来梅的OHB卫星制造公司,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创业公司也都在仰望宇宙 。这些公司的希望所系是欧洲空间局(简称欧空局,ESA),该组织由22个成员国组成,2019年的总预算为57.2亿欧元(63.9亿美元) 。
德国是欧空局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金主 。凭借这样的实力,德国政府获得了两项成就: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局协作中心和科隆的宇航员培训中心 。听上去值得庆贺,但其实代价不菲:德国仅2019年对欧空局的贡献就达9.27亿欧元 。
在国内,德国在太空项目上还别的支出了2.85亿欧元 。这看起来似乎许多,但与法国的7.26亿欧元比较,只能说微乎其微 。总体而言,德国太空项目上的花费仅占GDP的0.05%,落后于印度意大利日本中国俄罗斯、法国和美国 。依据高盛的欧洲太空政策研究所的数据,美国的太空预算占DGP的0.224% 。
图为柏林空间技术行业聚会上的德国宇航员莫雷尔
花多少钱是一回事,怎样花钱又是一回事,舆论对此有多有批评 。目前,政府的最大现金花销流向了大公司中空车和OHB 。
【美国为什么登月后不再实施登月 为什么质疑美国登月】总的来说,关于大多数公司来说,以为登月是在浪费资源 。它们应该专注于服务和数据建造 。关于欧洲的创业公司来说,最大的机会是在下游,由于它们可以从NASA或ESA免费获取数据 。这不是最好的数据库,可是既然能够免费获取,那就现已走在别人前面了 。
聚集于服务将导致许多制造公司的破产 。只有强者才能生计,空间技术中的达尔文主义,这是成熟产业的典型经历 。
图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个德国人亚恩,当年41岁
与此同时,太空行业协会正在促进德国建立自己的太空港或发射中心 。他们关心的不是那些足以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大公司,而是那些有望不再依靠别国就能发射火箭和卫星的小公司 。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这种才能 。有了自己的太空港或发射中心,该工业发展就愈加顺利 。
尽管雄伟计划更容易让公众着迷,但太空工业已经开发出许多影响人们日常日子的技能 。由此,电池、陶瓷、太阳能、自动驾驶和轻质金属等方面的技能都得到了开展 。
图为今天的亚恩
卫星新技术的使用将会带来更好的通信、天气预报和导航 。来自太空的图像可用于监视珊瑚礁、森林、水位、火灾或自然灾害,还可以用于督查输油管道、火车和输电线路 。这些图像可以教我们认识地球,更好地思考全球变暖的问题 。
为了促进太空技术的最大值应用,柏林空间技术公司的塞格特希望本行业可以从事更多欧空局、空中客车或OHB公司所做的工作,要知道这些机构都是在烧纳税人的钱 。他还提示说,各个公司要坚持自己的长项,例如制作配备、零件、卫星、火箭,组织发射或提供服务 。各显神通,而不是求出名而去登月 。
德国太空产业的未来尚不清楚,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按照现在的模式继续下去,政府将花费越来越多的钱来维持领先地位,给出错误的方向,导致该行业无法取得任何真正的进步 。
第%1, 政府、纳税人和公司都能意识到现在的模式缺乏效率,于是政府跳出卫星制造的泥潭,转而购买太空服务 。这样一来,卫星制造的成本被省下来了,太空数据研究受到重视,而数据正是21世纪的黄金
专家认为,太空提供了无限可能,增长空间难以计数 。在人类首次登月50年之后,政府面临的真正考验是能否建立起管理太空的法律框架,然后把产业放手交给市场,让市场来满足消费者所需 。作为在此行业耗资不菲的德国,理当顺势而行 。所以他们认为登月并不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