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的特点 越王勾践剑之谜

越王勾践剑发掘过程
2500年过去了,这些冠绝华夏的春秋奇宝、青铜利剑被尘封土掩,匿迹于古代的漫漫风烟之中 。千古名剑何处觅影踪?这就不能不提到当时的楚国 。楚本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 。西周时,楚在南方崛起,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成为周王室的劲敌 。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楚国依靠强大的军队力量,经常对邻近诸候国发动战争 。先后灭了45个诸候国,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中都扮演了极其主要的霸主角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昔日的强大王国终于被古代的尘土掩埋 。人们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古代书中为数不多的记载,对它的经济、文化具风光目以及它与长江下游吴、越等邻国关系的认识,也向来是含糊不清的 。20世纪的今天,随着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发现,考古学家的小铲子又将尘土掩埋的古代重新揭示了出来 。
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郢的所在地 。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漳河水库(今属荆门市)开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文物治理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部门配合工程进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江陵县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工程范围内发现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四号墓是湖北省第一次发现的较大型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倒塌 。而且时逢冬季寒冷,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许多出乎意料的艰难 。考古工作者们顶风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顺利完成了田野间的发掘工作,共计出土文物2000余件 。望山沙冢楚墓的发掘,是湖北境内采纳科学方法对楚墓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这次发掘中最惊人的收获是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 。此剑的出土,震动了海内外史学界与考古学界 。
1965年12月,在距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处的望山一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则,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 。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密切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锐利 。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区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漂亮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在这把锐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的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 。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 。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惟独弄清剑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论 。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重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讨论 。讨论是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宜、苏秉琦、史树青等一大批著名学者 。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败而不妥、励精图治的故事
越王剑何以出土于楚国墓地
那么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会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呢?学术界为此再次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越女嫁到楚国时的陪嫁品,唐兰、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讨论剑铭书信因为史载楚越两国关系紧密,勾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姬,即楚惠王之母,此剑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有人认为此剑系楚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越国后来是被楚国灭掉的 。根据出土该剑的望山一号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 。死时尚不足30岁,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与楚王室关系紧密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
勾践剑千古不锈谜团
【越王勾践剑的特点 越王勾践剑之谜】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然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锐利无比 。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谜团,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纳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重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周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 。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 。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锐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冷艳 。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主要真相
当时制剑工艺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其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而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至今如新,锋芒逼人 。这种技艺现在已失传,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用电镀等技术,可见当时技艺之高明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上一个大变革时代 。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割据,征战频繁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正闹着内政变迁期间,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突击吴国 。公元前496年,吴越开战,吴师战败,吴王阖闾负伤而死 。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报仇,带兵伐越,使越臣服 。
越王勾践战败之后,不忘会稽之耻,"方苦身焦思,置胆于座 。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一面卧薪尝胆,磨剑厉兵,一面在贤大夫范蠡、文种辅佐下改革国政,振兴经济 。经十余载的励精图治,于公元前482年东山再起,兴兵伐吴,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缢而死 。勾践沿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候于徐州(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末期的著名霸主 。越国也达到了古代上最为鼎盛的阶段 。
据《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越王勾践共拥有五把青铜宝剑,区别是:胜邪、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相传为铸剑大师欧冶子手制 。皆为华夏千古名剑 。当时的著名宝剑鉴赏家薛烛曾这样描绘越王勾践的“纯钧”剑:“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越王勾践卧心尝胆,蓉始出 。观其钣,灿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 。”而《庄子·刻意篇》则称,吴、越之剑“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足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与《越绝书·宝剑篇》上的描述十府山越王殿句践壁画十分吻合,其顽固锐利足以证明《战国策·赵策》对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的描述并非虚言,其做工之精美绝伦足以证明欧冶子的铸剑艺术巧夺天工、旷绝千古 。
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仅于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过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间,该剑在国内向来是“藏而不展”的 。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越王勾践剑先是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4月15日运抵北京);1999年国庆节后运回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 。
(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 。中国历史铸剑鼻祖 。龙泉宝剑创始人 。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 。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 。少年时代,他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 。他肯动脑筋,能刻苦耐劳,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 。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
越王勾践剑
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 。
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 。
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
这种优雅繁复的文字有极强的形式美感,是美术史书法史都不能忽视的珍品 。
欧冶子所铸名剑去向:
1、湛卢剑:湛卢剑是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首 。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战败,将湛卢剑当作贡品敬献吴王阖闾,吴王视为国宝,终日佩带在身,后飞往楚国被楚昭王所得,后传到南宋名将岳飞手中,岳被害后,不知去向 。
2、纯钧剑:吴国名将伍子胥所佩,伍曾用此剑指挥干军万马历沙场,后沉入杭州钱塘江,若干年后,伍子胥也葬身于此 。
3、鱼肠剑:专诸所用,公子姬光指使专诸用此剑刺死吴王僚谋夺王位,公子姬光继位后称阖闾,吴王做贼心虚,胆怯见物思情,总觉得鱼肠匕首是不祥之物,因而封藏不敢佩用 。事过十八年之后,阖闾王在吴越战争中受伤死亡,吴太孙夫差于公元前495年嗣位,并在破楚门外的海涌山为其父做了坟墓,连同鱼肠剑一同埋葬海涌山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命人掘阎阊的坟墓,以求取鱼肠剑,但“凿山求剑无所得,洞凿处成深洞”,现为虎邱剑池,今日苏州风景区之一 。
4、龙渊、工布二剑:欧冶子还铸造有三把更为锐利的铁剑 。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是中国最早的铁剑 。越王灭吴之后,北上会齐、晋诸侯称霸业(中原) 。到公元前235年,越国被楚国泯灭,公元前222年,楚国被秦朝灭,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楚王所用的“龙渊”“工布”被秦始皇嬴政缴获成了他腰中之物 。
于1983年十一月在湖北省江陵县马山的一座楚国贵族的墓葬中出土,是春秋末期吴王的专用兵器 。长29.5厘米,上面刻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口(矛)的错金铭文 。此矛装饰华美,矛刃锐利,脊部铸血槽,以提高杀伤力 。花纹风格与越王勾践剑类似 。其铸造工艺之精,可与勾践剑媲美,是春秋时期一件青铜珍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