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用主父偃的措施是什么 汉武帝采用了父偃的建议

古代上面能被称千古一帝的只有三个皇帝,一个是秦始皇嬴政,一个是唐太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汉武帝刘彻 。今天趣古代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主父偃在古代上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 。主父偃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大臣,他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
到了长安之后,他直接上疏汉武帝刘彻刘彻,提出“大一统”的想法,汉武帝刘彻眼前一亮,当晚便被刘彻召见,连升四级,平步青云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坐着火箭提拔的人,最终也没有逃脱刘彻的屠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不惑之年,主父偃的悲天悯人
主父偃早年学习纵横术以提升口才,后来又游历各地,学习儒家及诸子百家学说 。但齐地的儒生都看不起主父偃,而且排挤他,迫使他离开齐地 。之后他北游燕、赵和中山等诸侯国 。但是在这些诸侯国,主父偃仍然没有受到礼遇,甚至混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 。几近不惑之年的主父偃悲天悯人,想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苦楚,不免心生惆怅和愤懑 。
要说主父偃不是没有心计之人,也许是在饱受游离之苦而不被待见,乃至到了讨人嫌的地步,这才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也强烈反应出他自卑、自怜和对世道的冷眼 。
二、绝境逢生,走上仕途的“陌路人”
为了放手一搏,也为了实现自己仅存的一点念想,在卫将军屡次举荐无果的情况下,他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提出了在法律和征战匈奴方面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得到汉武帝刘彻的侧目 。
主父偃进谏说:臣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严词直谏以增加见识,忠心的臣子也不怕责罚而敢于直谏 。现在臣不怕死罪而向陛下进谏,希望陛下能够听从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匈奴之地不能耕种,百姓也不容易臣服 。秦始皇嬴政不听秦国丞相李斯之言,执意讨伐匈奴,结果所得之地为盐碱地,耗费中原大量物资,使得百姓疲敝,秦国灭亡 。高帝王不听御史成之言,执意北伐,结果有白登之围 。希望陛下停止讨伐匈奴,幸免百姓受不了发动民变,重蹈秦国的覆辙 。
就是这样一份特殊的“简历”,使得汉武帝刘彻对主父偃有相见恨晚的感叹,甚至刘彻对主父偃连升四级,一下子坐到了中大夫的位子 。本来,如此平步青云,不光是他谏言有功,重要是后来他推行的“推恩令”正好被汉武帝刘彻采纳 。此举温柔地解决了削弱诸侯封地的苦恼,正得汉武帝刘彻欢心,所以才有主父偃在官场如此如鱼得水的结果 。
如果说在仕途这条道路上,主父偃能学学东方朔那种大度胸怀,就不会被灭九族 。主父偃非但没有学东方朔,而是变相地开始玩味、敌视这个社会,变本加厉地处置曾经得罪过他的人 。
三、睚眦必报、倒行逆施的可悲结局
“推恩令”实行以后,主父偃的地位节节攀升,他在帝王面前已经成了名副本来的红人,此时的主父偃开始忘乎所以,大肆收受贿赂,得罪于权臣于朝野 。表面上,朝中大臣也对他礼遇有加,但暗地里,这些人对主父偃的一些小人行径,表示强烈不满 。
纵观古代上,但凡能以德报怨之人,是睿智之人,可谓真君子,但我们的主人公主父偃却偏偏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仇视社会、报复社会,俨然要把曾经失去的尊严找回来,把遭受的冷落再变本加厉地还回去 。
没错,冷眼看世界的主父偃,其余生已经定格在报复、惩罚的罪恶里 。他首先拿燕王开刀 。由于燕王自己霸占庶母、强占弟媳,所以给主父偃留下口舌,菜叶网,燕王怕祸出萧蔷,吓得自杀了;其次主父偃剑指齐王刘次昌,说他跟自己的姐姐有染,齐王看到燕王的下场,也被迫自刎 。就在主父偃享受着手刃自己曾经的“敌人”时,他的劲敌公孙弘此时在汉武帝刘彻面前上奏一本,说主父偃收受贿赂,所以献上推恩令 。汉武帝刘彻听闻此事,又以为刘次昌畏罪自杀也是主父偃干的,便命有司调查 。武帝查知主父偃受贿为真,逼死齐王为假,便想放了他 。公孙弘则力劝武帝处死主父偃,安抚诸侯,最终武帝听从,将主父偃家族灭族 。
这个结局也许主父偃早就心里有数,甚至他也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在主父偃心里,也许他仅仅只想给自己一个公平,给自己一个交代,并让所有不公从世间消失 。所以这个时候的主父偃已经到心里扭曲的地步 。诚然,世间事十之八九有失公允,但我们要摆正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与错失,不能一味苛求别人,不能将所有不如意都归结在别人的不当作、不善待上,你说呢??
主父偃:“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
这也许是主父偃曾经想在树林深处、权力加身时,想对世人发出的咆哮……
【汉武帝用主父偃的措施是什么 汉武帝采用了父偃的建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