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禁海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可能还对历史起到了反作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
朱元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各地的农民起义势力与海外倭寇、海盗勾结,延续并加强了元朝的“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完全禁止了民间公开的出海打渔、商贸 。
朱棣取得大明江山后,也不敢直接违背父皇生前下的祖训,但此时距离元末的战火纷飞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大明迎来了黄金时期!
朱棣比较看重面子,见藩属国、邻国使者对大明最新的情况毫不关心,有些不悦 。为了彰显大明国威,他决定派郑和出海,为了保证安全,至少要运载两万名船员!为何此时的明朝敢策划如此大规模的航海呢?
01造船技术强大,船只功能齐全
早在宋朝中国的船只类型就已经基本定型,各地的船厂,能造出各式各样、有着各种功能的大小船只,最多能载货万石、载客千人!
在造船时,工匠们会用到许多种类的木材,什么地方要浸水,什么地方要支撑船体,什么地方要应付风浪,都要进行规划 。接着,工匠们会选用楠木、榆木、杉木、柏木等多种木材,满足各个结构的材料需求 。因此,早出来的船整体强度很高,不容易漏水 。
船内还能分割出独立的船舱,满足了不同的需求,甚至包含有洗漱在内的各种生活设施 。丰富的船舵类型,也能应对各种航海条件 。
据说在船上还可以养猪、种菜、酿酒,在没有固定补给的远洋航行中,为船员们提供足够丰富的营养
时间到了明朝,大明在运河、江水沿岸各地设立了官办的造船厂,以国库的庞大财力支持船厂精进航海造船技术 。几十数百艘宝船,顷刻间便全部完成!
【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禁海】宝船从全国各地的造船厂下水,再集中到大明的海岸时,一支由两百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 。船上巨大的桅杆像参天巨树一样,密密麻麻地“种”在港口 。
这支船队的核心海船,足足有63艘!每一艘都长达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
02航海技术先进,远洋后顾无忧
光有船还不行,海洋不同于江河,风暴随时都会降临,刹那间瞬息万变,在风暴中需要完善的导航来锚定航行的方向 。
众所周知,指南针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在指南针发明出来后,利用指南针原理制作的“航海罗盘”,渐渐开始指导起了古人们的航海活动 。
同时,人们把航线归纳为“海道”,并把在海道上航行所需的指南针针位、里程等数据归纳、记录成书,就写成了《海道针经》 。航海时,借助《海道针经》中记录的资料,可以指导船只朝着正确的航向航行 。
此外,还有一种利用天文现象的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 。用“牵星板”观察所在地某个星星的高度,然后通过各种计算,得到所在地的纬度信息 。相当于现代航海中的“六分仪” 。
依靠这两样“宝物”,郑和指导着船队,向着目标中的南洋进发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