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菩萨蛮赏析古诗文

下面小编带来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 。《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菜叶网,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 。”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 。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 。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
暝色:夜色 。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
归:一作“回” 。
长亭更短亭:历史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
白话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督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
背景
【李白菩萨蛮赏析古诗文】本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不详 。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 。魏道辅泰见而爱之 。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
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纳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 。“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 。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 。“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 。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 。这里的“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 。山犹如此,人何以堪 。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 。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 。“暝色”,即暮色 。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 。以上是上片,重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 。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终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 。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 。移情于景,情景相生 。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 。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定结果 。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本来,历史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后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