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皇帝退位 提前退位的皇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历史太上皇,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观赏 。
中国历史的皇室来说,一等一的大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皇位的继承 。许多王朝都在皇位的传承过程中,付出了血的代价,新君即位,无法稳住大局,最终甚至浮现家破人亡、改朝换代的惨剧 。
于是有人突发奇想,为何老皇帝不情愿提前几年退位,让太子平稳过渡呢?本来,这有点异想天开了 。
让老皇帝提前退位来帮助儿子过度,光技术层面就做不到,因为老皇帝根本算不准自己的寿命!这种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到底要过度多长时间 。如果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这时候就是传位了,似乎也没办法帮助新皇帝实现平稳过渡 。
想象一下,新君即位时老皇帝就缠绵病榻了,如果有人真想谋朝篡位,他需要把老皇帝放在眼里吗?这样就完全起不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
而如果皇帝年富力强就退位,结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死,就问你尴尬不尴尬?甚至还有可能老皇帝没死,新皇帝先死了,咋办?难道让太上皇复位吗?
【劝皇帝退位 提前退位的皇帝】举个例子,风流皇帝乾隆三十年,风流皇帝乾隆已经55岁了,这个年纪的皇帝在历史也不算短命了 。他想把五阿哥永琪培养成接班人,封他为荣亲王,结果第二年永琪就死了,而风流皇帝乾隆爷后来还有33年阳寿呢!
假设风流皇帝乾隆爷在前一年就退位了,太上皇做了几个月重新登基,一切照旧,这国家大事岂不是成了儿戏?
哪怕没发生这种极端情况,让一个享受过最高权力的皇帝做几十年太上皇,这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啊?
比如宋高宗赵构,做了35年皇帝以后觉得够了,退位.结果竟然又活了25年,后人都没法想象他那25年是如何过的 。我们虽然不知道赵构自己是否觉得苦闷,但既然我们想着都难受,你如何能要求其他皇帝也这么做呢?
技术难题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皇权从来不容许分割!
权力这个东西,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沾手,便绝不会轻易放弃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太上皇帮助新君平稳过渡,而是皇帝和太上皇各自为战,天下一分为二 。
虽然太上皇帮新皇帝稳定局势的例子不多,但皇帝培养太子的案例却是比比皆是,而可悲的是,即使是皇帝和太子,也经常发生相互猜疑,甚至父子相残的悲剧 。特殊是那些公认雄才大略的君主,越发容易对儿子产生不满 。
比如汉武帝刘彻培养太子刘据,最终因为刘据宽仁的政策与武帝的严苛方针背道而驰,导致父子猜忌,江充诬告太子行巫蛊之术,逼反刘据,最后太子惨死 。
又比如清朝康熙年间,太子胤礽一岁时就是储君,从小重点培养,结果说出“天下岂有三十年之待位太子乎”的话,行事愈发嚣张无礼,康熙失望透顶,最后将其两立两废 。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太子啊,所以皇帝觉得可以换 。如果真的让太子做了皇帝,就不会发生悲剧了 。真的如此吗?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告诉你,无论是皇帝和太子,亦或太上皇与皇帝,都随时有酿成悲剧的可能 。
开元盛世,玄宗逐渐沉浸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变得刚愎自用,疑心过剩 。玄宗最宠爱武惠妃,对其所生的第十三子寿王李瑁偏爱有加,菜叶网,这让次子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瑶、八子光王李琚大为不满,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 。
武惠妃为保儿子上位,联合奸相李林甫,诬告三位皇子意图谋反,玄宗竟然一日杀三子 。但事后也产生了怀疑,再加上武惠妃心中有鬼,惊吓过度去世,玄宗最后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选择了年长的第三子忠王李亨 。结果这个精挑细选的太子,还是没让玄宗省心 。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亨毅然与父亲分道扬镳,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玄宗莫名其妙成了太上皇 。
等到唐军光复长安,肃宗毕恭毕敬迎玄宗回朝,玄宗也一度享受到了快乐的晚年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肃宗身边的权宦李辅国为了自身地位,将玄宗从长期居住的兴庆宫(位于宫外)强行迁往西内(宫中)看管,玄宗身边的亲信宦官高力士遭流放、将领陈玄礼勒令致仕、女儿玉真公主出宫居住 。
最后,玄宗孤苦伶仃,凄惨收场 。而对这一切,肃宗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真相就是他听说父亲向来与外官、百姓接触,声望极佳,怕有人要拥护太上皇复位!
固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清朝风流皇帝乾隆皇帝就因为年轻时夸下海口做满60年皇帝就退位,到时间了不得不信守诺言,传位嘉庆,做了4年太上皇,相安无事到风流皇帝乾隆驾崩 。
但这是有代价的!风流皇帝乾隆的太上皇模式是“传位不传玺”,自己仍然掌管着最高权力 。平时上朝,自己仍旧面南,嘉庆这个皇帝只能面西而坐,犹如客人 。
甚至风流皇帝乾隆最信任的和珅都有“二皇帝”的外号,嘉庆这个皇帝,实际上可能连个太子都不如 。好不容易父亲驾崩了,急得他立马杀和珅立威 。这要是风流皇帝乾隆多活几年,可真难说会不会闹出什么惨剧 。
总而言之一句话,皇权是绝对不能分割的 。而皇帝提前退位帮太子稳定朝局这种设定,势必会让太上皇和新皇帝共享皇权,这一定是不可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