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的作用,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中脘穴的作用【中脘穴的作用,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中脘属于任脉的穴位 , 位于人体前正中线、神阙上四寸 , 即通常所说的肚脐眼上四寸 。临床上胃痛、纳呆、腹胀、呕吐、吞酸等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可选用中脘穴来治疗 。此外 , 还可以选用针刺、艾灸该穴来治疗黄疸、脏燥等相关系统的疾病 。对于儿童积食 , 一般也可以按揉中脘穴来治疗 。
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01 中脘穴位的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 ,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 从肚脐向上4寸的位置 。
02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1、美容养颜
按摩中脘穴可以美容护肤 , 延缓皮肤的衰老 。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疏通人体阳明脉 , 使脸部看起来更加红润 , 气色也会更加健康 , 所以说大家应该坚持去按摩中脘才行 。
03
2、促进消化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胃炎 , 加强胃动力 , 治疗胃胀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食导滞、疏肝养胃 , 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 对我们肠胃健康很有好处 。
04
治疗肠胃炎症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拉肚子 , 急性肠胃炎 , 缓解腹部疼痛 。
05
4、消除脸部水肿、眼袋
脾胃功能较差者 , 脸部易出现水肿的现象 , 一个人长期消化不良也会容易出现眼袋 , 这是因为人体胃经的起始点就位于眼部以下 , 因此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除眼袋及脸部水肿 。
按摩中脘的作用与好处【取穴位置】
在上腹部 , 前正中线上 , 当脐中上4寸 。
【功能主治】
胃脘痛 , 腹胀 , 呕吐 , 呃逆 , 翻胃 , 吞酸 , 纳呆 , 食不化 , 疳积 , 膨胀 , 黄疸 , 肠鸣 , 泄利 , 便秘 , 便血 , 胁下坚痛 , 虚劳吐血 , 哮喘 , 头痛 , 失眠 , 惊悸 , 怔忡 , 脏躁 , 癫狂 , 痫证 , 尸厥 , 惊风 , 产后血晕 。
【穴位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 , 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
穴位密码-中脘穴中脘为八会穴之一 , 腑会中脘 ,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 , 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  前正中线 上 , 脐中上4寸 。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 , 在此系经穴内 , 即中脘穴 , 在脐上四寸 。”
曾用名:胃脘穴 , 大仓穴 , 上纪穴 ,  太仓 穴 , 胃管穴 , 中管穴 , 三管穴 , 中碗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