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王戎是一个有什么品质的人 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魏晋南北朝是文人们在历史上最闲散而创作力又大爆发的时期 。乱世之中,文人一身抱负无处施展,索性醉心在自己内心世界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 。借饮酒服药笑谈高山流水,用艺术的形式来宣泄自己心中之不快,此为所谓的魏晋风骨 。
采菊东篱、种豆南山之悠闲;曲水流殇、咏诗论文之欢愉;丝竹白丁、耳根清净、两袖清风、无所烦心……魏晋名士的这种风气,在后世亦常受到追捧 。若问彼时最具代表性之文人?自然首推“竹林七贤”,尽管他们表面只是终日饮酒服药、吟诗对弈、纵歌抚琴,但其内心仍期冀有朝一日能够获得权力从而大展拳脚,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宏愿 。
竹林七贤之王戎本篇主人公是竹林七贤之中的王戎 。他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也是竹林七贤中少有的仕途有成之人 。虽说今天要介绍他奇葩的一面,但未免偏颇,我们先从他的生平来了解一下王戎其人(以下绝大部分内容出自《晋书·王戎传》)
少年成名
王戎出身于顶级高门琅玡王氏,他幼时即头脑聪颖、悟性极高、神彩秀美,相传他可以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把戏,有猛兽在笼子里咆哮,其吼声震天动地,吓得看热闹的百姓四散逃窜,唯独王戎神色自若 。魏明帝曹叡在远处之高阁瞧见,也不由啧啧称奇 。
还有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见道旁的李子树果实累累、娇翠欲滴 。大家纷纷跑去采摘,就只有王戎没去 。别人问其缘由,他悠哉地答道:“李树长于道旁,若是好吃,还能剩下这么多留给我们摘走?肯定是苦的啦!”小伙伴们一试,果不其然!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年长王戎24岁,与其父王浑同任尚书郎,既是朝中同事也是好友 。但阮籍每次拜访王家时,都更爱跟王戎唠嗑 。阮籍对王浑说:“濬冲(王戎的字)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路人 。与你说话还不如跟阿戎说 。”自此,小王戎早早地就跻身“竹林俱乐部”,常与当世名士们赴洛水边郊游踏青 。
初入仕途
曹魏朝廷吏部郎之职出现空缺,司马昭询问亲信钟会合适的替补人选 。钟会品评:“裴楷清明通达,王戎简要省约,都是吏部郎的人选 。”由此,王戎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开始踏入仕途,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西晋发动灭吴统一之战 。时任建威将军的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为六路灭吴大军中的一路) 。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向王戎投降 。
【竹林七贤王戎是一个有什么品质的人 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翌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灭,王戎因功进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王戎渡江安抚新附的吴国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又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了与吴主孙皓不和,称病归家的原吴光禄勋石伟,使后者拜为议郎,入朝为官 。荆州百姓因此都对王戎心悦诚服 。
宦海沉浮
从王戎幼年可以分析出,他是一个有眼力见儿、有判断力和定力之人,这使得他在乱世之中一次又一次地逢凶化吉、逃出生天 。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利用贾后乱政造成的社会不满发动政变,控制了朝政 。他有个臭名昭著的亲信孙秀,人品极差,这厮出身贫贱,早年求品乡议时,王衍(王戎的堂弟)并不愿品评这种名声败坏的乡巴佬 。但王戎却看出此人日后必成大(人)器(渣),于是极力劝说王衍给了个五星好评,相当于投资了一支“潜力股” 。待孙秀得势手握生杀大权时,与他平日结怨的人尽遭屠戮,而王戎却保住了身家性命,仅以党附贾氏的罪名被免职 。
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河间王司马颙联合成都王司马颖等讨伐齐王司马冏 。司马冏问策于时任尚书令的王戎,王戎建议司马冏主动撤回自己的封国 。
可囧冏的谋臣葛旟闻言怒斥:“自汉魏以来,王公失势回归府第的,有哪个保全了妻子儿女?提这种建议的人其心可诛!”
王戎被这当头棒喝吓出一身冷汗,还好他灵机一动,借口尿遁避入茅房 。横下心,一咬牙,假装寒食散药力发作,头晕失足跌入粪坑,蒙混过关 。
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七月,七十岁高龄的王戎与白痴皇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裹挟着参与了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斗,可惜一败涂地 。此战惠帝身中三箭,侍中嵇绍(其父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死难 。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司马颖俘获至邺城 。同年八月,司马颖被安北将军王浚击败,王戎又随惠帝被兵败溃走的司马颖裹挟至洛阳 。不久,振武将军张方又劫持惠帝及司马颖西入长安,王戎趁机出奔至郏县(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在那儿“时召亲宾,欢娱永日”了一年后,王戎两眼一闭、双腿一伸,悠然地离开了战乱动荡的人世间 。
王戎的另外一面王戎的一生,留给我们的印象大致是一个眼光独到、聪明机敏、沉着镇定之人 。何况能够跻身于魏晋风流名士代表的竹林七贤,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 。他不仅长于清谈(*指在魏晋时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还有书法作品《华陵帖》存世,能够让今人还能一睹其之气韵风骨 。
然而,王戎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铭记,并不全因为他是竹林七贤之一员,他奇葩的另类一面也被载入史册,至今为人品头论足,原来他是一只不折不扣、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诞生于南朝时期的我国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九条关于吝啬鬼的八卦,而王戎同学就独占四条(故事素材亦来源于《晋书·王戎传》),可见其抠门程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我所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数钱
王戎官至司徒(三公之一),可谓人前显贵 。因此买田置业、蓄奴养仆、盖楼炒房、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以至富甲一方,人送外号“洛阳李嘉诚” 。
不知这家伙是舍不得聘请账房先生,还是信不过别人,抑或享受亲自清点财产的快感?总之天一抹黑,他就扒拉出家里堆积成山的地契租约,和老婆俩人手拉手在烛光之下拨着算珠盘点家产,也许这就是他能想到和爱人一起慢慢变老的最浪漫的事吧~(*成语“卿卿我我”即出自王戎夫妇 。)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王戎不仅专业还超前
王家栽种的李树所结果实又大又甜(恐怕是幼年时就掌握了辨识李子好坏的能力) 。王戎的商业头脑确实不容小觑,他立马想到一条生财之道:将自家生产的绿色水果拿到集市上售卖 。可是他还留了一个小心眼:怕售出的李子被人取得种核后异地培育盗版山寨,再反过来跟他抢夺市场,遂命人先将李子核扎穿破坏后再出售 。
今时今日,日本政府因执行《植物品种及种子保护法》上的疏漏,致其多个水果品种流入国外种植后再以低价销售,严重影响了本国水果的出口价值,阻碍其农产品出口增长 。因此,我们不得不口对王戎超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服心服、叹为观止!
亲女儿不还钱也没好脸色,就是这样刚(一)正(毛)不(不)阿(拔)
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初为太子中庶子,后承袭父亲爵位,迁散骑常侍,再转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历任侍中、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之职—也是官宦人家之子) 。曾经向娘家借了几万钱一直没还(陪嫁没给够?夫君家也不穷啊,不理解为何还要借钱) 。
结果当她回家探亲时,王戎故意愁容不展、满脸愠色 。女儿一瞧这事儿整的!可别把吝啬老爹气出脑溢血,到头来还要自己照顾,不划算!就赶紧把钱给还了!王戎一瞅欠债平了,这才喜笑颜开、豁然开朗……
年初随礼的衣服该还我了吧,叔叔我没衣服穿啦!
王戎有个侄子成亲,他居然只是随份子送了一件单衣(若是还要封红包,恐怕会要了他的老命) 。若说叔侄亲情就值这么一份薄礼也就算了,他后来居然还腆着脸跑去侄子家将这份“薄礼”给要了回来!
当初钟会评论王戎“简要省约”,原来别有深意 。这老王也太节约了,估计是他“身无长物”,索性将自己穿的单衣送给侄子当贺礼,待到天气转凉发现没多余的衣服,干脆又要了回来!
王戎上述奇葩另类的“性好兴利”一面,被他“竹林俱乐部”的带路人阮籍叔叔在其赴“洛水之会”姗姗来迟时,揶揄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而后世唐太宗名相房玄龄更是批评他“取容于世,旁委货财” 。
可毕竟人家一没偷二没抢,自食其力全凭自己的才能发家致富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王戎被征召为侍中时,拒绝过南郡太守刘肇的行贿,可见他积累的财产应该都是干干净净的“良心钱” 。
他的吝啬之所以为世人诟病,无非是因为他那终日算账点钱、欠债必讨、一毛不拔,活脱脱“守财奴”形象与其高大伟岸、飘逸超脱的“竹林七贤”文人名士之“人设”严重不符 。
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东晋美术家戴逵评论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因此,王戎的抠门又被解读为一种在乱世之中装疯卖傻、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
假抠门也好,真吝啬也罢 。王戎既是“视日不眩、兽吼不动、道旁之李不取”的天才神童,又是竹林中饮酒服药、吟诗抚琴、辩论清谈的七贤之一;既是攻伐必克、治下井然、位列三公的政治家,又是昼夜算计、钻核卖李、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
人又怎会只有一面呢?
收藏于南京博物馆的砖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右一为王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