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龙抬头的意思是 2月二龙抬头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二月二要到了,那么这个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那么有这个叫法?这个二月二要叫龙抬头?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值得深思的,也值得大家学一学,毕竟这个是传统文化了,弘扬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哦!
1、二月二叫龙抬头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
2、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简介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
3、二月二龙抬头节日
起源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 。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菜叶网,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 。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 。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 。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 。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
【二月龙抬头的意思是 2月二龙抬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