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悲剧 曹植之死真相

曹植看着自己的两位好友离去 , 也只能用笔来写出自己的相思 , 但也不能直写啊!只能用曲笔 , 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 形象地、巧妙而又精确地表达好友被杀、自已无力营救的悲愤了 。曹植写了一首为后人传诵的诗篇《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 , 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 , 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 , 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 , 少年见雀悲 。拔剑削罗网 , 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 , 来下谢少年 。
曹植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树大招风 , 海大扬波 , 用“风波”比喻险恶的环境 。“利剑”喻权势 。见了鹞子慌乱逃避反而陷进罗网的“黄雀”比喻遇难的朋友 。少年削罗救雀是假想挽救难友 。这里并不是个别词句的比喻 , 整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形象 。从这些形象出发 , 通过联想 , 人们是很容易理解和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象曹植的许多优秀诗篇一样 , 文采缤纷 , 却又充满乐府民歌的情调 。没有言论自由 , 也就只能这样用形象的比喻抒发自已的情思了 。
曹丕杀掉丁仪丁虞后 , 便立刻把曹植和别的几个兄弟撵到各自的封地上去 , 像犯人似地软禁起来 , 不准随便出行 , 不准互相来往 。在曹植等人的封地里 , 曹丕还派有“监国使者” , 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干涉 , 并经常向皇帝曹丕汇报 。曹植到临淄“就国”没几个月 , 也就是黄初二年 , 监国使者灌均就向曹丕诬告曹植 , 说临淄侯喝醉酒之后辱骂、威胁了他这个监国使者 。这其实是曹丕授意灌均出面打击曹植的借口 , 是给曹植加罪的一个小权术 。曹丕得到灌均的奏本后 , 想大整一下曹植 , 但他们兄弟二人的生母、此时被曹丕尊为皇太后的卞氏老母亲 , 十分不中意曹丕的做法 。
曹丕在母亲的压力下 , 不能对曹植加太重的罪 , 只能把他从地区富庶、户口封邑较多的临淄 , 贬爵到穷苦的安乡(故城在今河北省晋县东) , 接着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濮县东) 。鄄城是个更加穷困的地方 , 土地贫瘠 , 百姓们没衣没食 , 曹植到这里当鄄城侯 , 也得断不了陪着百姓们吃野菜 。
【曹植的悲剧 曹植之死真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