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土堆”是罕见的黄河足迹 鄄城算卦很准的是什么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浩荡五千公里最后在山东省境内汇入渤海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黄河在菏泽境内全长185公里流经东明牡丹区鄄城和郓城四县区辗转千年留下了多彩的足迹堌堆遗址
今年4月山东菏泽发现156座连片汉墓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并一度占据榜首位置这些汉墓正是考古队员在对菏泽市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
堌堆即土丘大土堆之意是鲁西南地区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遗址多分布于菏泽市和济宁市的西北部目前菏泽已经发现堌堆遗址180余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布点之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罕见那么在广袤的平原上为什么会形成一个个高大的堌堆
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数千年前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古有黄河济水濮水沮水流经此地并有上古九泽之大野泽菏泽雷泽等水域其地势低洼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泛区黄河流经此处极易决口威胁先民们的生命
【这些“大土堆”是罕见的黄河足迹 鄄城算卦很准的是什么庙】在与黄河改道汛期泽溢等洪水灾害斗争中先民们择高而居并随着水位上升不断加高居住面而堆积成了高大的土丘状堌堆洪水泛滥时人类被迫迁徙洪水退却后他们又回迁低处逐渐形成了高达数米形若山丘的堌堆遗址
先秦文献记载洪水开始于唐尧时期根据竹书纪年推算唐尧元年是公元前2145年恰是龙山文化晚期这个时期气候突变降水剧增在地势卑下的鲁西南地区潴积成灾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四千年前后降雨剧增还诱发了黄河大规模改道由流入黄海转经河北平原中南部流入渤海黄河改道时期在鲁西南平原长期漫流大大加重了连续暴雨导致的灾情庄子秋水载禹之时十年九潦荀子富国篇也载禹十年水淮南子本经篇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前鲁西南地区都直接或间接记述了尧舜禹时代鲁西南地区曾发生严重洪灾的史实当滔滔洪水淹没了适宜生产生活的土地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洪灾中人们纷纷升丘避水
堌堆有何价值坦白来讲它们就像一个个时间胶囊堆叠了不同时代人类生活的信息研究表明堌堆遗址时间分布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与汉时期以孙大园堌堆遗址为例截至目前共清理汉墓207座东周墓葬12座灰坑313个水井10座房址18座沟9条环壕1处
同时堌堆遗址考古出土过大量珍贵历史文物既有鬲盆瓮杯等灰陶器和剑戈等青铜兵器也出土过鼎盒壶豆盘俑钫等青灰质陶器组合出土文物器型规整器壁均匀纹饰精美彩绘鲜艳极具艺术性反映了当时先进制造工艺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鲁西南地区堌堆遗址中龙山文化层普遍较厚从发掘的资料来看梁山县青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厚22米曹县莘冢集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厚24米菏泽牡丹区安邱堌堆遗址仅地下水位以上的龙山文化层就厚达3米安邱堌堆遗址龙山文化层上密布房址定陶十里铺北遗址龙山文化层也有100多处灰坑这说明当时人们随水位上升不断加高居住面也反映了当时堌堆上人口数量多洪水持续时间较长的事实
孙大园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是魏楼水库建设过程中通过考古勘探新发现的一处堌堆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保存较好的遗址部分文化层堆积厚度可达65米至7米从当时挖掘成果来看此处龙山文化遗存较丰富以灰坑为主主要器型有鼎盆鬶罐甗器盖等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主陶片多饰绳纹篮纹及方格纹磨光黑陶较少中原因素较为浓厚
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堌堆遗址出现巅峰是由于当时处于洪水多发期属于大禹治水时期洪水频发人类抵御洪水的能力低迫于生存的需要只好向高处居住且不断增高居住面加上此时人口密度较大出现龙山文化时期堌堆遗址数量最多的现象其他时期堌堆遗址的形成也主要受黄河洪水的影响
到了汉代随着人类治理黄河能力的增强治黄策略由升丘避水演变成固堤束水特别是东汉以后出现黄河长期安流的局面鲁西南堌堆逐渐废弃因是平原高阜鲁西南堌堆遂成汉代墓葬首选之地围绕堌堆遗址往往形成大片汉墓群魏晋之后人们开始在堌堆上面修建寺庙道观并用寺庙道观名称命名堌堆遗址如青邱堌堆就是因为在堌堆遗址上面建有青邱寺而得名
孙大园堌堆是菏泽地区目前发现汉墓最多的一个遗址连片墓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此前菏泽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未曾有过除了数量墓葬的保存状况也比较完整基本未经人为破坏对研究鲁西南地区汉代埋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据孙大园堌堆遗址考古队执行领队孙启锐介绍本次考古发掘的汉墓均为平民墓可分为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土坑墓多为土坑砖椁均设有脚箱陶俑陪葬之风盛行砖室墓多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夫妻合葬墓盗扰严重总的来说孙大园堌堆遗址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菏泽堌堆既留下了人类生产生活的足迹又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物证穿越时空我们仿佛看到先民们在一次次与洪水的搏斗中那种生生不息的精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