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 罗成算卦王员外休妻

在戏曲家族里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算是大路货至于丝弦乱弹化妆坠子秧歌便称的上稀有品种了它们在城市舞台上早已难觅踪迹在乡野僻壤偶尔还可一见赵县道情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曲艺之一种目前随着艺人李顺堂老人的离世赵县道情彻底失传
李顺堂老人是个白白净净的瘦老头儿身板十分硬朗老人闲不住常年喂养几只羊他每天早晨五点钟准时起床到梨树地里捡拾风落梨割草回家喂羊老人说我壮实着呢一顿还能够喝下去半斤酒
见到李顺堂老人时他还不知道赵县道情已经被列入省市级非遗了他说我不大懂什么非遗不非遗只要乡亲们喜欢我就唱
【家乡文化印记 罗成算卦王员外休妻】八仙桌摆到小院的石榴树下69岁的李计水老汉坐在一旁一手拿铜钹一手执木棍击打铜钹为他伴奏一场精彩的道情正说反说这就开演了
马瘦毛长蹄子胖两口子打架为睡热炕老头儿说他拾的柴老婆儿说她烧的炕老人放开嗓子一唱道情那悠扬苍凉的调儿随即在小院里荡起粗砺而古朴的音色却有种别致的韵味那一声声道情腔调里有苍凉的呐喊也有优美的旋律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一曲唱罢掌声四起李顺堂老人操一口浓重的梨区口音风趣地说别看我咬不动硬东西可咬字清得很
道情以说唱为主咬字清是道情的基本功根据剧情需要节奏该紧就紧该慢就慢说到苦处能让听众落泪说到乐处能叫人捧腹大笑为练道情李顺堂可没少下功夫由于家境不好他十几岁就扛起家里的庄稼活儿他白天干农活夜里到书场听书一熬就是半宿26岁那年他在师傅张志中门下出徒正式登台演出除到隆尧宁晋新河南宫等周边县演出外他几乎走遍了大马圈花邱张家庄曹庄大夫庄等梨区各村那会儿演出不收费管吃喝就行按李顺堂老人的话说自己是要饭的牵猴好玩的人不懈的执着和追求令他的演出技艺越发精湛粉丝越来越多一部山东剑他能连续说唱15天一部九曲还阳传能说唱20天一次他演出老员外休妻说到女主人忍辱受气处李顺堂声情并茂融入了角色中此时台下突然一根拐杖向他抡过来原来台下一位瞎老太太把他当成剧中的老员外了
因为没有收入家里人都反对他唱道情有一次师傅张志中来大寺庄村演出李顺堂给师傅捧场也登台亮相正演得起劲妻子风风火火地赶来一把将他拽下台直到如今全家人依然反对他唱道情可这却并没改变他对道情的喜爱他依然痴迷其中
家里人反对李顺堂就将演出的家当存放到喜欢道情又喜欢热闹的邻居李京民家农闲时节李京民家的小院就是演出的场地听道情的乡亲来了李京民管吃管喝管烟吸李京民的热情也感动着李顺堂老人他幽默地说我使劲儿活着就为了给乡亲们唱道情
道情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清朝康熙年间传至赵县单人多角色说唱器具为筒子和阴阳板类似现代的评书以方言土语说唱地方特色浓郁表演道情只用一桌一凳不化妆完全依靠唱本里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演技取胜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难怪祖辈传言道情伴奏使用的筒子为张果老的筒子简板为蓝采和的板子赵县民间还把张果老尊为说唱道情的祖师爷传说张果老云游四方时经常敲打着渔鼓简板唱道情劝化世人
李顺堂老人是赵县道情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0岁登台算起老人唱道情已经超过70个年头
民国年间大寺庄村里盛行唱道情这个不到两千人的村子就有潘老平高小弯高庆路高青海等出名的艺人不下十位每到农闲时节场院里梨园里到处能听到道情的鼓板声才十几岁的李顺堂受村风熏陶幼时就喜欢说唱凡有唱道情的地方总能见到他小小的身影每次看道情艺人表演那优美动听的说唱总令他羡慕不已遂萌生了学唱道情靠说唱吃饭的念头他自制了渔鼓和简板模仿艺人的表演慢慢整本大套的唱本他背过了好几本按李顺堂自己的说法他说唱道情是偷学的那时邻村大安有个戏园子戏演到中途休息时这小人儿会爬上台小大人似的说一段从道情艺人那里学来的段子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
隆尧艺人张志忠是任县当红道情艺人常小友的徒弟他发现了李顺堂有说唱天赋就代师收徒让他入本门当了徒弟
李顺堂不识字他表演的传统曲全靠口传心记吕洞宾戏牡丹客店醉酒岳阳弄鹤等是他的拿手好戏除此之外还有结合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的剧目刘公案响马传等解放后李顺堂配合当时形势排练了兄妹开荒血泪仇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李顺堂老人手里有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戏本双刻印这个戏本大有来历它的主人叫高清海如果在世已经是106岁的老人了高清海是大寺庄最早唱道情的艺人1939年农历正月初三日本鬼子扫荡到赵县大安村孙家坟时高清海随八路军南下把双刻印留给了李顺堂这个戏本见证了大寺庄村道情最为辉煌的时期三年前李顺堂老人去世了装在他肚子里剧本绝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