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动物喜欢成群生活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集群,它们的目的都是互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弱者更容易集群,不过,集群的规模还要依据生存的空间、食物的丰富与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和强弱来决定 。
有些动物具有独来独往的天性 。比如有名的山林之王老虎,除了繁殖季节以外,从来不喜欢和同类做伴,甚至容不得同类的接近,所以,成语中有“一山难容二虎”的说法 。但也有很多动物却耐不住孤独和寂寞,天生喜欢集群 。例如企鹅、海象、蚂蚁等等 。那么,这些动物为什么要集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老虎为什么能独来独往?这当然涉及到老虎的本事 。老虎有锐利的虎爪,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即使是捕食强悍的对手,它也能挥洒自如,当然,这样获取的食物,也无需和任何同类分享 。猫科动物中的大部分种类如豹、猫、猞猁等,仗着自己的灵巧和凶悍,都不屑与同类为伍 。
自然界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但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
除此之外,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 。因为它们身处的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虽然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但集群无疑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 。猴子也集群生活,虽然猴子的灵活和聪明有目共睹,但它的弱小也是显而易见的 。不少大型肉食动物如虎、豹等常常要把猴子当做它们的美餐,这就使得猴子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在高高的树枝上,一只猴子手搭凉棚,原来是在放哨呢,这是对安全有利的集群 。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集群,它们的目的都是互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弱者更容易集群,不过,集群的规模还要依据生存的空间、食物的丰富与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和强弱来决定 。如果群内个体数量过多,有限的食物无法分配,有限的空间无法共享,这种集群就显得没有必要 。反过来,如果群内个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对捕食者的优势,也就达不到集群的目的,同样毫无意义 。所以,群体的大小也要根据需要,这样才能对生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种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集群规模,白蚁可以组成100万只以上的大群体,沙丁鱼也常常是成千上万聚在一起,但是,大多数集群动物只是几只、几十只或者几百只聚在一起 。
有时候,当集群动物的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出现分群的情况 。我们大家熟知的蝗虫,在群内密度达到极限时,一部分个体的翅膀会变长,飞翔能力会提高,为了能更好地生存,这部分蝗虫就主动迁徙出去,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不同种类的弱小个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会暂时聚集齒一起,利用各自的听觉、视觉和嗅觉,来防范共同的敌人 。
【为什么有些动物喜欢成群生活】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