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实时与实时信息交流方式

大多数跨国合作公司在沟通时通常会采用到邮件或者是视频开会的方式 。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不可避免的,今天作者就对一款办公产品进行了测评,希望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

非实时与实时信息交流方式

文章插图
作为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构成一周工作大部分时间,一个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
身在外企,我们要与不同国家(时区)不同部门的同事协作,Teams是每天必使用的软件,但是我在工作中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 很多时候,我们被拉进一个冗长的但是与自己的工作相关度不高的会议中时 。比如被拉进一个开发者和产品的项目讨论会中,UX设计师只是在提到其中一个小功能更新时,有参与进来,在剩余的其他时间内,UX既听不明白更无法参与到什么,比较浪费时间 。
  • 由于同事们身处时区不同,比如中国和德国差了6个小时,所以与外国同事的会议只能安排在下午两点之后 。有时候第二天才能处理对方在下午发出的邮件,时间差也导致了工作效率没有那么高 。
  • 除了时间上的不高效,实时会议上大家的想法和灵感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比如说,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问大家的看法 。一方面,因为时间上的仓促,想法无法立刻快速的整理与充分表达(开会时临时被提问只能口头言语表达,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想法需要借助视觉具象才能让他人理解,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
  • 在一个大的团队中,成员会因为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没有所谓的正确和错误的想法,只有合不合适,但是我们在提出想法的时候,容易先质疑一下自己,不敢分享自己所谓有些自己认为“错误”的想法)所以可能并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
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的推进十分缓慢,甚至因此耽搁下来 。
无意中看到Bubble——一款针对性解决此痛点的非实时协作软件,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 。
非实时与实时信息交流方式

文章插图
一、阅读须知
1. 时长说明全文共约4000字,深度阅读本文大约需要15分钟 。
2. 观点阐述本文所有观点不代表公司,仅个人观点;本文中的所有观点没有任何产品偏向,仅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来分析产品 。
3. 适合人群
  • UI/UX体验设计师:跳出设计执行层,去思考团队协作软件背后的设计策略,提升产品设计分析能力
  • 产品/运营经理:通过全面的产品设计拆解、用户逻辑分析,获取产品设计参考
  • 协作软件从业者:通过对Bubble的分析,获取竞品逻辑参考

非实时与实时信息交流方式

文章插图
二、行业介绍
1. 异步协作(非实时协作)平时大家开会用的Teams、Zooms、腾讯会议等等,视频语音会议都是实时发生的,大家的沟通是即时反馈的,这叫同步协作(Real TimeCollaboration) 。
非实时协作:也叫异步协作(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指借助某一媒介进行的非实时协作,发起一次协作中会有意预留出延迟的时间,比如邮箱就是一种非实时协作,每天打开邮箱处理前一天的邮件 。
同步协作:沟通起来更直接,就像是面对面沟通一样,是一种很顺畅没有延迟的交谈 。
异步协作:借助不同的媒介传达讯息,虽然无法像面对面沟通一样直接,但是因为信息的呈现可追溯,也更易整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
比较主流的非实时会议软件有Redmine、Phabricator、Jira、Mural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