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澳是青岛的别名吗 ,《胶澳志》?

胶澳是什么地方【胶澳是青岛的别名吗 ,《胶澳志》?】

胶澳是青岛的别名吗 ,《胶澳志》?

文章插图
胶澳是胶州湾 。古称少海、胶澳,位于中国黄海中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为半封闭海湾,近似喇叭形 。湾内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海水终年不冻,为天然优良港湾,著名的青岛港位于东南部 。胶州湾也是山东省的海盐主产区 。因此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湾 。
502胶名字的由来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 。“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 。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 。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1)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 。“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 。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 。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 。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 。”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 。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 。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 。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 。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 。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 。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 。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 。”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 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 。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德占时期胶澳年鉴胶澳是青岛的别名吗青岛
青岛别名“琴岛”,古称胶澳,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省辖市,副省级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和旅游城市 。青岛原名为什么叫胶澳青岛,最早以地名见诸文献是在明代 。明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称:“本县东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即青岛)、曰福(即大福岛)......”当时青岛、大福岛等均属即墨县辖 。这里“岛之可人居者”,不是指前海中无人居住的“小青岛”,而是指陆地村镇的称谓,一直沿用到清代 。1897年德占青岛后,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因范围包括胶州湾一带,整个租借地称“胶澳” 。民间俗称“大青府” 。1899年,德皇令租借地的市区称为青岛 。1929年全区域称青岛市 。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