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张良辅佐刘邦,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了归隐,除了他本身淡泊名利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成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人 。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文章插图
谋士的最高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秦末汉初时期最高权谋代表,其一生为刘邦献计无数,奠定了刘邦最后胜利的基础 。
一、张良献计智取峣关
公元前208年,楚怀王立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率军西进,直扑咸阳 。刘邦一路过关斩将气势大胜,来到峣关后,刘邦想要凭借自己的两万人马,强行攻关 。
这时张良挺身而出献计道(大致意思如下):
“秦军仍然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市井之人最为利动,沛公您先留守军营,派人先去,准备五万人的吃的,在各个山头摆满旗帜,然后派郦食其前去诱降敌将 。”
张良此计核心有两点:
故作疑兵,示敌以强,使敌人感到恐惧,从而增加敌人投降的可能性 。以利诱敌,诱惑敌人投降 。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谋,敌人果然投降,敌军要与刘邦军要合兵一处,继续前行咸阳,这时张良又顺道: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文章插图
“敌人投降,只是敌将因利投降,敌方士兵并不一定想要投降,不如我们趁他们人心动荡之际,派兵攻打他们,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又听从张良的计谋,发兵攻打峣关,果然大获全胜,拿下峣关 。
二、献计割地得人心
刘邦凭借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关中,平定三秦之地,又联合各路诸侯直取项羽老家彭城,但是无奈被项羽率领三万铁骑横冲直撞,汉军大破,刘邦险些命丧当场 。
彭城之战后,刘邦陷入深思之中,一日刘邦问张良道:
“如今我想舍弃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土地作为封赏,谁能为我所用,帮我破楚呢?”
张良答道:
“九江王英布身为楚将,却与项羽貌合神离,若以利诱,可为我所用;彭越随齐王反楚可为我所用;大将军韩信计谋无双,可独当一面,为我所用”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文章插图
刘邦重用三人,果然最后帮助刘邦破楚的正是这三人 。
张良为刘邦献计无数,刘邦最后感慨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最了解刘邦的人:不是刘邦的众发小,而是后来的张良
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了解刘邦的人,那他一定是张良,这与张良的职业有关:“谋士”!
韩信的工作内容是思考:敌我双方士兵、天气变化、地理地形,从而“战必胜,攻必克”,打胜仗 。
工作地点:战场前线
萧何的工作内容是思考:民计民生、收纳赋税、战后补给,从而“源源不断补给前线”,稳定前线战线 。
工作地点:大后方
张良的工作内容是思考:天下大势走势、敌我双方将领心理、人性的弱点,从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工作地点:刘邦身边
正是因为工作性质与工作地点的不同,使张良成为了最了解刘邦的人!
一、沛公入咸阳,“贪念”美女金银
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来到咸阳的秦朝宫殿 。刘邦被这里的富丽堂皇、这里的美女如云所深深的吸引,一心想留住在这里 。
对此,樊哙大为劝阻,但刘邦却不为所动,张良见此,苦心相劝:“正是因为秦国无道,我们替天下铲除残暴,方能来到这里,而我们不以清廉自居,却坐享美女金银,岂不是助纣为虐,和秦朝并无两样?”
刘邦听此才退出秦朝宫殿,张良为因此看到了刘邦的贪婪,与旁人并无两样 。
二、暗中提醒刘邦封韩信
在楚汉荥阳对峙的时候,韩信攻下齐国,向刘邦请封为齐王,刘邦见韩信派使者主动请封,大为愤怒,幸好张良在旁,暗中提醒刘邦,刘邦这才善待来使,并同意的韩信的请封,封韩信为齐王 。
后世人看待这件事情,往往以刘邦临阵反应快为出发点,但是也可以侧面看出,刘邦并不是真大度之人,对待功臣的封赏,也并不全是发自内心的 。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文章插图
张良身为刘邦的“身边人”,对此感觉定会更敏感,刘邦封赏韩信为齐王的背后是刘邦的愤怒,那么刘邦封赏别人呢?封赏自己呢?又是否会心甘情愿,这引起的张良的思考 。
综上,张良是最了解刘邦的人,他知道刘邦的王者气概、雄心壮志,他也知道刘邦的流氓习性、虚情假意 。
张良拒封:除了淡泊功名利禄,更多的是明哲保身
经历艰难险阻的七年,刘邦等人终于修成正果,到了享受胜利的果实的时刻 。
刘邦大封天下,张良虽然没有立下军功,但是刘邦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名,让张良在齐地挑选三万户食邑作为封赏 。
但是张良却说不敢当委婉拒绝了,张良最后只接受留县的封邑,被封为留侯 。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史记》
三万户的食邑不诱人吗?当然诱人,那么张良为什么要拒绝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明哲保身!
张良十分清除人都是会随着自己不同的处境而发生变化的,项羽如此、韩信如此、刘邦也是如此,尤其是掺杂到权力之中,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
韩信、彭越、英布等受封异姓王,拥有实权,荣耀至极,但也都只是昙花一现,难逃厄运 。
萧何、樊哙等人,参与政治,手握大权,但是萧何不得不“诬陷自己”,给自己弄一个“贪财”的头衔,樊哙最后更是被刘邦下定决心铲除 。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

文章插图
张良论功劳不及韩信、彭越等人,论亲近不如萧何、樊哙,倘若张良同他们一样,手握封地大权,下场不一定会比他们好 。
所以,张良最后选择放弃了权力、财富,而清心寡欲 。
时刻录品历史
有的时候谋反不在于你是否付之行动,而是在于你是否拥有谋反的实力,只要你拥有了谋反的实力,你便是谋反 。
汉朝成立:谁拥有“实力”,谁便是皇帝刘邦最大的敌人 。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均是如此,张良不想成为刘邦的敌人,他也知道成为刘邦的敌人下场注定不会好 。
所以,张良明哲保身,而他的保身之道就是只出谋划策,而不参与政治,不拥有实权 。
张良也是一个自律的人,他起初的意愿是恢复韩国,在他知道这已经是不可能后,他改变自己的意愿为创造一个天平天下 。
最后他成功了,大汉王朝成立,而张良则坚守本心,急流勇退,过上了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令人敬佩!
,想必很多会用兔死狗烹,过河拆桥来解释,张良功成名就之时,就直接归隐于山林了 。
如果这样想,就是过于片面了,他们会举英布,彭越,韩信的例子来说明,刘邦是杀功臣的,而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刘邦封了两百多个列侯,基本都善终了,这一点与明初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封的列侯,基本死于胡惟庸案,或者蓝玉案 。
韩信之所以会死,就在于他的功高盖主,就在于他的带兵能力要大于刘邦,刘邦在的时候,韩信可能不会反,可是刘邦一死,刘盈继位,韩信还会听命于刘盈吗?韩信这时候要起兵造反,刘盈会有招架之力吗?
显然,刘盈没有,即使刘邦自己,面对韩信的时候,也是没有信心的,他也实话实说了,汉军不如楚军(韩信为楚王),他打仗不如韩信,所以硬碰硬,那肯定是不行的,最后用了陈平的云梦泽之计,将韩信擒拿 。
而有人也举了萧何的例子,但是我们也看到萧何虽然有牢狱之灾,但也是仅仅几天,刘邦并没有让萧何吃太多的苦,即使刘邦过世之后,萧何仍是宰相,萧何是聪明人,刘邦也是聪明人,刘邦有这个信心相信萧何是忠诚的,所以并没有杀掉萧何 。
同样的例子还有陈平,陈平的计策与张良是不相上下的,只是一个是阴谋,一个是阳谋,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平比张良更危险,因为陈平更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张良还有大义所在 。
而我们也知道,陈平也同样活得好好的 。而且,如果论威胁性来说,萧何对汉朝的威胁性更大,他是宰相,是百官之长,即使萧何没事,张良又岂会有事呢?
【张良最初是项羽的军师 ,张良在项羽那边做什么?】那为什么张良为什么还要归隐呢?其实他就几个目标,第一,灭掉秦朝,为韩国报仇 。第二,助刘邦成立汉帝国,让百姓不再陷入战争与纷争 。他的目标实现了,那么他别无所求,自然就归隐山林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