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苏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

一、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
二、附原文如下: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解析】
全词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小黄莺刚刚学会啼叫,细雨如酥,小草开始发芽 。“最是一年春好处”直接抒发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古诗词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草色遥看近却无”借用韩愈的诗句嵌入词中,读来却觉得天衣无缝 。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抒发珍惜春光、不能虚度年华的感慨 。即使“醉倒”也要趁花开时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过去了,等到年华老去再去后悔 。词人由珍惜春光联想到珍惜年华,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 。
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
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
三、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减字木兰花 春月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春月○
作者: 苏轼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注释:
1 香醪:美酒佳酿
2 婉婉: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
○词牌知识与释义○
减字木兰花.春情 王安国
〔越考〕 【岚斋录】:“唐 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于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燕郡中诗客,即席赋之 。陆龟蒙后至,张连酌浮白,龟蒙径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颓然醉倒 。搏命他客续之,皆莫能详其意 。既而龟蒙稍醒,援笔卒其章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遂为一时绝唱 。”欧阳炯词遂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因以[木兰花]为调名 。顾此称“减字”者,在词调中固有此法,所谓“偷声”,所谓“减字”,俱于原有腔调有所减省也 。[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 。有以本调为吕岩所作者,特词人假托神仙以炫奇耳 。
〔作法〕 本谓四十四字 。首句四字起仄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第五句同 。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次句七字,与[忆江南]第三句同 。第三句四字,换用平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末句同 。第四句七字,句法与[忆王孙]第二、三、五句均同 。后阕句法与前阕无异,惟又换两韵耳 。
⊙○⊙▲
⊙●⊙○○●▲
⊙●○△ (换平韵)
⊙●○○⊙●△
⊙○⊙▲ (换仄韵)
⊙●⊙○○●▲
⊙●○△ (换平韵)
⊙●○○⊙●△
○赏析○
皓月当空,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佳境;不象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 。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欲醉 。据《后山诗话》载,苏公居颍,春夜对月 。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 。公谓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词云 。
词乐家有减字偷声的办法 。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 。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 。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
附录:减字偷声
歌词字数既减少,唱的时候也就少唱几声 。反之,乐曲缩短,歌词也相应减少几个字 。故减字必然偷声,偷声必然减字 。
木兰花本来是唐五代时的玉楼春 。《花间集》有一首牛峤的玉楼春:
春入横塘摇浅浪 。花入小园空惆怅 。此情谁信为狂夫,恨翠愁红流枕上 。小玉窗前瞋燕语 。红泪滴穿金线缕 。雁归不见报郎归,织成锦字封过与 。
此词格式,每首为上下二片 。每片各以四个七言句组成 。用仄韵,下片换韵 。如果下片不换韵,它就象一首七言诗 。温飞卿诗集中有一首《春晓曲》: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报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
这首诗被南宋初人编入《草堂诗余》,分八句为上下二片,改题为玉楼春 。于是它被认为是一首词了 。
唐五代时另有一个词调,名曰木兰花 。今举《花间集》所收韦庄一首:
独上小楼春欲暮 。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 。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
这首词和玉楼春只差第三句 。玉楼春为七言句,木兰花为两个三言句 。它们显然是有区别的 。《花间集》中,魏承班有二首玉楼春,都是七言八句,与牛峤所作同 。另有一首木兰花,词云:
小芙蓉,香旖旎 。碧玉堂深清似水 。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 。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 。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
这首木兰花已与韦庄所作不同 。韦庄词的上片第一句和第三句,两个七言句,已变成两个三三句法,而下片未变,这里已透露出减字偷声的信息 。
到了宋代,玉楼春和木兰花被混而为一 。牛峤的玉楼春,在诸家选本中,都题作木兰花了 。清人万树编《词律》,就认为「或名之曰玉楼春,或名之曰木兰花,又或加令字,两体遂合为一,想必有所据,故今不立玉楼春之名 。」从此,词家以木兰花为玉楼春的别名,这是研究唐五代词与宋词的一个可以商计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不谈这个问题 。现在要讲的是,北宋以后,木兰花又出现了两种减字形式,一种是晏几道的减字木兰花 。晏几道《小山词》有八首木兰花,其一云:
秋千院落重帘暮 。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回桥东畔路 。
另外有两首减字木兰花,其一云:
长亨晚送 。都似绿窗前日梦 。小字还家 。恰应红灯昨夜花 。良时易过 。半镜流年春欲破 。往事难忘 。一枕高楼到夕阳 。
这首词较之木兰花,上下片第一、第三句各减三字,成为四七、四七句法 。韵法则从上下片同用一韵改为上下片各用二韵 。字数减了,韵法却繁了 。
另外还有一种减字木兰花,初见于张先的词:
云笼琼苑梅花瘦 。外院重扉联室兽 。海月新生,上得高楼没奈情 。
帘波不动银釭小 。今夜夜长争得晓,欲梦荒唐 。只恐觉来添断肠 。
这首词题作偷声木兰花,它只在上下片第三句中偷减了三个字,每片成为七七四七句法 。但是它的韵法,也和晏几道的词一样,成为上下片各用二韵 。
晏几道的词称为减字木兰花,张先的词,字句的减法不同,不便再称为减字木兰花,故标名为偷声木兰花,以示区别 。其实这两首词都是偷减了玉楼春 。
减字木兰花是宋代最时兴的词调,简称「减兰」 。柳永集中,减兰与玉楼春同属仙吕调 。张孝祥《于湖词》中,减兰亦属仙吕调 。《金奁集》中,韦庄的木兰花属林钟商调,张先集中,减兰和木兰花都属于林钟商,而偷声木兰花则属于仙吕调 。由此可知,木兰花被偷声减字之后,曲子的宫调也变了 。由此更可知,减字偷字与移宫转调有关 。
周密有减字木兰花慢十阕,咏西湖十景,其词句格式与诸家木兰花慢全同 。这是从木兰花令词衍引为慢词,「减字」二字已失去其意义了 。
贺方回有减字浣溪沙七首 。洗溪沙本来是上下二片,每片三个七言句,用平声韵 。贺方回这七首词也仍如院溪沙旧式,并未减字,而他题作减字浣溪沙,不知是什么缘故 。也许当时盛行摊破浣溪沙,大家以为是浣溪沙正格 。贺方回减去其所增三字,因而称之为减字浣溪沙却不知这是浣溪沙正格本调 。
《小山词》云:「月夜与花朝,减字偷声按玉萧 。」《清真词》云:「香破豆,烛频花,减字歌声稳 。」《逃禅词》云:「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怕人肠断 。」从这些词句,也可以了解减字偷声的作用了 。
【出处】:
附录-诗词常识-词学名词释义(施蛰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这首词写要珍惜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早春来表达要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的情感,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无所作为,后悔颠倒 。
减字木兰花作者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作者: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急求: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苏轼)的翻译词牌释义
〔越考〕 【岚斋录】:“唐 张搏自湖州刺史移苏州,于堂前大植木兰花,当盛开时,燕郡中诗客,即席赋之 。陆龟蒙后至,张连酌浮白,龟蒙径醉,强执笔题两句云:‘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颓然醉倒 。搏命他客续之,皆莫能详其意 。既而龟蒙稍醒,援笔卒其章曰:‘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遂为一时绝唱 。”欧阳炯词遂有“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因以[木兰花]为调名 。顾此称“减字”者,在词调中固有此法,所谓“偷声”,所谓“减字”,俱于原有腔调有所减省也 。[木兰花]本有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四体,本调只四十四字,以示较原调字数为减,故曰[减字木兰花]或简称曰[减兰] 。有以本调为吕岩所作者,特词人假托神仙以炫奇耳 。
〔作法〕 本谓四十四字 。首句四字起仄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第五句同 。第一、三字平仄不拘 。次句七字,与[忆江南]第三句同 。第三句四字,换用平韵,句法与[诉衷情]后半末句同 。第四句七字,句法与[忆王孙]第二、三、五句均同 。后阕句法与前阕无异,惟又换两韵耳 。
【减字木兰花苏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赏析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 。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 。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 。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 。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 。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 。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 。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 。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貌似没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