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蝉的诗句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
《蝉》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 , 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 , 每到闻时似不闻
《咏蝉》朱受新
抱叶隐深林 , 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 , 饮露已清心
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
秋雁写遥天 , 园柳集惊蝉;竞噪长枝里 , 争飞落木前 。
风高知响急 , 树近觉声连;长杨流喝尽 , 讵识蔡邕弦 。
《立秋日闻蝉》 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 , 唤秋不到得人愁 。
夜来一雨将秋至 , 今晚蝉声始报秋 。
《病蝉》 贾岛
病蝉飞不得 , 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 , 酸吟尚极清 。
露华凝在腹 , 尘点误侵睛 。黄雀并鸢鸟 , 俱怀害尔情 。
描写夏天蝉的诗句古诗词1、莫侵残日噪 , 正在异乡听 。——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蝉》
【描写夏天蝉的诗句】3、门柳不连野 , 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 , 入耳更应先 。——《早蝉》
4、蝉发一声时 , 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 , 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 , 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 , 先于离塞鸿 。——《闻蝉》
6、秋来吟更苦 , 半咽半随风 。——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 , 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 , 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 , 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8、日夕凉风至 , 闻蝉但益悲 。——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 , 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 , 无处避螳螂 。——《画蝉》
10、落日早蝉急 , 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 , 梦里故园秋 。——《闻早蝉》
11、一闻愁意结 , 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 , 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白居易《早蝉》
12、鬓蝉似羽 。轻纨低映娇妩 。凭阑看花 , 仰蜂粘絮 。春未许 。宝筝闲玉柱 。东风暮 。——《垂丝钓》
13、新蝉忽发最高枝 , 不觉立听无限时 。正遇友人来告别 , 一心分作两般悲 。——《闻蝉感怀》
14、火云初似灭 , 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 , 新蝉忽数声 。——《闻蝉》
15、红树蝉声满夕阳 , 白头相送悲相伤 。——唐·元稹《送卢诗》
16、萧条旅舍客心惊 , 断续僧房静又清 。借问蝉声何所为 , 人家古寺两般声 。——《秋蝉声》
17、蝉鸣兮夕曛 , 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 , 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8、新蝉终夜叫 , 嘒嘒隔溪濆 。杜宇仍相杂 , 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描写夏天蝉鸣的诗句 闲听蝉鸣读蝉诗
蝉 , 俗称知了 , 也叫蚂蛣鸟、蛣蟟猴 , 世界上现有3000多种 。在我国 , 科学家已发现200种左右 , 并根据其生长季节 , 将其分为春蝉、夏蝉、秋蝉 。春蝉鸣声尖而高 , 夏蝉鸣声响亮 , 秋蝉的鸣声听起来有些哀转 。雌蝉不会鸣叫 , 故称“哑蝉” , 古希腊诗人萨拉朱斯曾有两句非常幽默的《咏蝉》小诗:蝉的生活多么幸福呀 , 因为它们有不会开口的太太 。
虽然说雄蝉被人们誉为“不知疲倦的歌手” , 但它唱歌却不是用嘴 , 而是靠胸腹部的一对鸣器 。这鸣器内有气腔 , 外有响板 , 气流从气腔中冲出 , 响板和全身震动 , 便发出了声音 。昆虫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 , 雄蝉的歌唱能反映出天气的变化 。例如 , 众蝉齐鸣 , 是好天气 , 蝉鸣嘎然而止 , 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天气阴沉 , 忽有蝉鸣 , 说明天气即将放晴 。唐朝著名诗人许裳在《闻蝉》一诗中就有明确表述:“造化生微物 , 常能应候鸣”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则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一诗中告诉人们在苏州一代 , 蝉鸣开始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微月初三夜 , 新蝉第一声 。”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 , 吸食植物的根 , 成虫时吸食植物的汁 。然而 , 古人却误以为蝉靠饮露为生 , 因而把蝉视为高洁的昆虫 , 不少文人雅士也就写下众多的咏蝉诗 , 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 或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濯淖泥之中 , 蝉蜕于浊秽 , 以浮游尘埃之外” , 这里以蝉为比喻 , 高度赞扬了屈原的高风亮节 , 不随波逐流 。隋朝旧臣虞世南 , 才高学广 , 为人正直 , 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 。他有感而发 , 写了一首《咏蝉》诗:“垂缕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已远 , 非是藉秋风” , 意思是说 , 只要立身高洁 , 不需凭借任何力量 , 自可声名远扬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满腹经纶 , 抱负高远 , 却想不到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 , 不受重用 , 潦倒终身 。因而在听到蝉鸣之后 , 便由蝉的立身高洁 , 联想到自己的清白 , 于是以《蝉》为题作诗一首:“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诗人抓住蝉的特点 , 以情作诗 , 为情造文 , 诗中的蝉可谓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
与颂扬蝉的高洁相反 , 咏蝉诗中也有讥讽蝉的污浊的 。唐末诗人陆龟蒙和罗隐各作有一首《蝉》诗 。在陆龟蒙的笔下 , 蝉是卑鄙无能之辈:“只凭风作使 , 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 , 双翎薄更无” 。而在罗隐的笔下 , 蝉则是趋炎附势之徒:“大地工夫一为遗 , 与君声调偕君绥 。风栖露饱今如此 , 应忘当年滓浊时” 。两诗借蝉言志 , 对唐末的社会腐败、官场污浊 , 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判 。曾担任任侍御史的唐代诗人骆宾王 , 在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受人诬陷被以贪赃罪名下狱 。身陷囹圄的诗人在闻听蝉鸣后 , 联想自己的遭遇 , 便吟出一首也写过一首《咏蝉》诗:“西陆蝉声唱 , 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 谁为表予心?”该诗借蝉抒怀 , 对当时社会的落后险恶进行了披露 , 并对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进行了描写 。全诗取譬贴切 , 用典自然 , 语多双关 , 于咏物中寄情寓兴 , 由物到人 , 由人到物 , 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
蝉声响亮而高远 , 对此许多诗人也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萧子范曾作有《后堂听蝉》一诗:“试逐微风远 , 聊随夏叶繁 , 轻飞避楚雀 , 饮露入吴园 。”全诗紧扣听蝉 , 一句一事 , 笔墨变幻 , 追新出异 , 如今读起来 , 似乎可使人们听到夏蝉的鸣声 , 看到夏蝉的活动 。唐代诗人虞世南则作有一首题为《蝉》的诗:“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全诗表面是重写蝉声的远扬 , 实际是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 , 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 , 显然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 , 读之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而唐代另一位诗人卢仝则作有《新蝉》一诗:“泉溜潜幽咽 , 琴鸣乍往还 。长风剪不断 , 还在树枝间 。”短短几句 , 便把蝉鸣的声音描写得栩栩如生 , 那声声吟唱像幽咽的流泉 , 仍然响在人们耳边 。而宋代词人王沂孙所作的 《齐天乐·蝉》托物抒怀 , 在描写蝉鸣的声音中流露封建士人对国家破败、身无所托的悲伤:“病翼惊秋 , 枯形阅世 , 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 , 顿成凄楚 。”
此外 , 唐朝诗人雍陶也作有一首《蝉》诗:“高树蝉声入晚云 , 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 , 每到闻时似不闻” , 清代诗人朱受新作有《咏蝉》一诗:“抱叶隐深林 , 乘时慧慧吟 。如何忘远举 , 饮露已清心” , 南朝诗人陈正见偶得一首《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秋雁写遥天 , 园柳集惊蝉;竞噪长枝里 , 争飞落木前 。风高知响急 , 树近觉声连;长杨流喝尽 , 讵识蔡邕弦” , 这些诗作虽同样是即景写景 , 描写蝉鸣 , 读之却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机趣 。
描写夏天蝉叫句子 坐听蝉声——姚展雄
夏风掠过林梢 , 心之百叶箱被一阵阵火辣辣的蝉鸣拉响 。
终日被围困于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般的楼群之中 , 所谓“梅子金黄杏子肥 , 麦花雪白菜花稀” , 抑或“竹摇清影照幽窗 , 两两时禽噪夕阳------”诸如此类的夏日景象 , 只有在古诗中去寻觅了 。此刻 , 我们很难亲历其境 , 细品慢尝 。只能静坐如佛 , 谛听滚滚红尘里这黑色的歌者不倦的吟唱 。
蝉声从草尖掠过林梢 , 像微风拂过水面 , 在高潮处 , 婉转成一弧弯弯的清丽 , 留下一串串长长的幽怨 。
描写夏天的诗句带有知了的诗句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