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华秋皎洁使用的什么手法

桂华秋皎洁使用的什么手法
桂华秋皎洁使用的互文手法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感遇》中:“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
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的修辞手法 强国“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一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春天的兰草和秋天的桂花相对,同时上下两句互文以见义,不仅表现出植物草木的生机与活力,也鲜明地突出了兰草和桂花的特点,兰草葳蕤,桂花皎洁,展现出欣欣向荣的草木生机 。
《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译文
翠绿的兰草在春天里茂盛而纷披,秋天里的桂花散发着皎洁而清新的芬芳 。世间上的草木充满勃勃的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感遇十二首·其一》的全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唐代·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诗三百首 , 植物 , 抒志 , 生活哲理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鉴赏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