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封孙权为王,曹操晚年已居魏王孙权上表劝其称帝

【曹丕为什么封孙权为王,曹操晚年已居魏王孙权上表劝其称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 这一年曹魏发生重大的变故 。年初时 , 英才盖世的曹操突然离世 。这年冬天 , 曹丕继承父位 , 三国中率先称帝 。这一年简直就是巨星的坟墓 , 曹丕称帝正式开启“三国鼎立”的局面 , 同时又是新老交替、更新换代的时刻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 汉灵帝驾崩之后 , 天下大乱、诸侯割据 , 进入了合久必分的阶段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诸侯混战 , 弱小的军阀相继灭亡 , 中原大地上只剩三家能打的 , 天下进入分久必合的阶段 。
三国鼎立 , 三家围绕着鸡胸、鸡腹展开了更加惨烈的争斗 , 决赛开始了 ,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 到底谁能拔得头筹、率先突围呢?由秦末汉初至东汉末年 , 三百年时间的洗礼 , 皇权帝统思想深入人心 。曹丕率先称帝不仅是为了加强北方的统治 , 也向吴、蜀传达出了明确的信号 , 曹魏是一定会灭掉你们一统天下的 。
消息一出果然震动南方 , 东汉政权正式灭亡 。刘备一生追求匡扶汉室、安汉兴刘受到了打击 。他绝不会容许曹丕的篡汉行径 , 早年诸葛亮访吴就对孙权说过:“汉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 。”恰巧这时汉献帝去世的谣言传到成都 , 刘备一怒之下也称帝了 。
摆在孙权面前的貌似只有一条路 ,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既然中原地区出现了两个皇权 , 孙权称帝貌似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虽说自己的实力不如曹魏 , 可东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
又经过赤壁之战、濡须口之役重创魏军 。曹操在世时东吴已经是曹魏的心病 , 是曹操想啃却啃不动的骨头 。今天曹操已死 , 孙权还会怕了曹丕小儿不成?依靠长江天险、训练水师继续抵御曹魏就是了 , 曹丕始终是要来进攻东吴的 , 直接称帝和他撕破脸不更好?
人人都说孙权是个守成之君 , 他无法像父、兄一样开疆拓土 。实际上孙权是一个有大志的野心家 , 他无时无刻不想有所突破 。继位之初 , 为了稳定江东 , 孙权稳扎稳打 。从建安十二年开始 , 东吴由守转攻开疆拓土 。
先是经由西征黄祖获得了大量人口 , 两年后的209年又借赤壁之战胜利的余威 , 由周瑜领兵击败曹仁夺取了荆州南郡;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 又攻克皖城;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中又派吕蒙袭取了南郡、江陵 。
此消彼长之下 , 东吴达到鼎盛 。处于弱势的蜀汉都敢和曹魏对着干 , 而孙权此时却又怂了 。他非但没有称帝 , 反而向曹丕称臣 。这样的话 , 孙权不就是承认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 而自己偏安东吴是乱臣贼子吗?
曹丕势大 , 他称帝理所当然;刘备汉室宗亲 , 打着祖宗旗号对抗曹魏 , 因而称帝也未尝不可;孙权就比较尴尬了 , 早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 , 自己如果这时候称帝 , 不正是祸水东引吗?称臣曹丕正是明智之举 。
曹丕当然不可能放着孙权不管任由孙权做大 , 三国之中但凡有点儿智商的都能看出孙权称臣仅仅是缓兵之计 , 但这时候称臣恰恰是获得了一块“免死金牌” 。曹丕要是这时候向称臣的孙权发动进攻会落下个势力小人之名 , 寒了人心 , 以后谁还敢归附投降曹魏?
先前几年与曹操相拒濡须口 , 孙权占据上风 。而后孙权又主动向老曹提出休战 , 因为孙权知道曹魏势大 , 不能一时图之 。果然 , 以后的合肥会战 , 张辽八百破十万 , 威震逍遥津 , 令孙权颜面扫地 , 更让他不敢贸然和魏军开战 。
眼下 , 在孙权看来 , 曹丕、刘备称帝 , 他们双方水火不容 。而我方的大都督吕蒙刚刚去世 , 东吴又需要进行人事调整 , 来应付即将到来的挑战 。这时候假意投降曹魏 , 既可以暗自筹划军备 , 又能坐观魏、蜀两国争斗 , 说不定可以趁机从中取利 , 孙权何乐而不为呢?
曹丕马上敕封孙权为吴王 , 此举惹恼了刘备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向东吴用兵 , 为了给关羽报仇 , 也为了能够重新夺回荆州这一战略要地 。刘备东进 , 孙权万万没想到 。自己虽然能成功抵御蜀汉 , 但此举必定会使吴、蜀两国元气大伤 , 到时候如何抗魏?夷陵之战刘备惨败 , 但是孙权马上就派人去往成都与刘备求和 。再次促成吴蜀联盟 , 安定西南、共抗曹魏 。魏国实在是阴险 , 表面接受孙权的臣谏 , 实际上又暗自调兵对付东吴 。东吴南越之地又爆发了叛乱 , 内忧外患下孙权更不可能顶个皇帝的虚衔找打 , 他需要先稳住局面 。
黄武三年(公元224年) , 吴、蜀交好 , 吴蜀联盟又一次达成 。曹丕感到上了孙权的当 , 第二次东征孙权 , 但还是无功而返 。曹丕望着长江滚滚江水叹息道:“彼有人焉 , 未可图也 。”孙权趁机休养生息 , 他对民众施德缓刑 , 宽赋息调 。黄武六年(公元227年) , 诸葛亮作《出师表》名动天下 , 蜀汉开始北攻曹魏 。这同时也给了孙权机会 , 一年后 , 孙权封儿子孙虑为建昌侯 , 驻守东安郡;陆逊石亭大败曹休 , 东吴局势维稳 。
此时东吴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 民力有了很大提升 。孙权早有称帝野心 , 这时候他再也不用掩藏 , 孙权时常感叹天下未定 , 若徒守江东 , 修崇宽政 , 兵自足用 , 复用多为?
称帝时机已到 , 黄龙元年四月(公元229年) , 孙权在南郊称帝 。继而 , 孙权正式开始了“联蜀抗魏”的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