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之后是,唐玄宗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先天元年(712年) , 李旦禅位于李隆基 , 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
从唐高祖李渊 , 到唐玄宗李隆基 , 一共5代人 , 中间却经历了8位帝王 , 政变叠起 , 李唐江山充满了不确定性 。简要说来:李世民(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 , 李世民驾崩后 , 其子李治(高宗)登基 , 皇后武则天逐渐大权独揽 。李治去世后 , 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为皇帝(中宗) , 武则天为太后 。李显只当了55天的皇帝 , 就被武则天废除 。而后 , 武则天立第四子李旦(睿宗)为帝 , 李旦畏惧母亲 , 每天不问朝政 , 武则天以太后身份执掌朝纲 , 正是在这个时候 , 李隆基出生 。
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子 , 但正逢多事之秋 , 李唐宗室在武则天的压迫下支离破碎 。李隆基3岁的时候 , 被祖母武则天强行过继给其伯父李弘为子 。5岁那年 , 武则天自立为帝 , 改“唐”为“周” , 李隆基随亲生父亲李旦一起 , 迁居东宫 。一年后 , 李隆基被武则天封为楚王 。
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虽然把皇位让给了武则天 , 但武则天为了防止儿子复辟 , 不允许李旦私见外臣 。后来因为李旦和外臣接触 , 被武则天知道后 , 将李旦监禁起来 , 李隆基受牵连 , 从此后被幽闭十余年 。不仅如此 , 在李隆基8岁那年 , 他的母亲窦氏被诬陷为“厌蛊咒诅” , 在大年初二那天被赐死 , 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子皇孙 , 但他的童年一直在祖母武则天的阴影下 , 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
武则天执政末期 , 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 , 逼武则天退位 , 李隆基的伯父李显再次登基 , 李隆基回到长安 , 暗中发展势力 。在李显去世后 , 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 , 拥立父亲李旦复位 ,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但李隆基的太子生涯却也过得不好 , 因为太平公主十分精干 , 唐睿宗李旦几度想废除李隆基 , 立太平公主为皇太女 。李隆基生怕父亲将皇位传给太平公主 , 处处对父亲设防 。直到李旦提前禅位给李隆基 , 李隆基才算安心 。
李隆基登基后 , 年号为开元 。长子李琮在狩猎时面部受伤 , 容貌被毁 , 不适合为太子 。开元三年 , 唐玄宗立次子李瑛为太子 。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 , 本来十分得宠 , 但后来随着武惠妃的得宠 , 赵丽妃和太子李瑛的地位逐渐下降 。太子李瑛经常口出怨言 , 被宰相李林甫利用 , 李林甫和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图谋不轨 , 想发动政变 。李隆基大惊 , 将太子等三人贬为庶人 , 后来赐死了他们 。这三人都是唐玄宗的亲生儿子 , 唐玄宗能够下此狠手 , 足见他对儿子极度不信任 。
综上所述 , 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经历 , 首先在祖母武则天的阴影下成长 , 然后又害怕父亲立太平公主为嗣 , 登基后又遇太子“谋反” , 李隆基这种防父、防子、防祖母的心理阴影 , 导致他从不轻易相信任何血亲 。所以 , 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 , 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玙(后改名为李亨) , 也不能获取父亲的信任 。
2.李亨的隐忍:唐朝太子的魔咒
隋朝末年 , 李渊起兵晋阳 , 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有战功 , 李渊称帝后 , 立长子为太子 ,  9年后 , 玄武门喋血 , 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杀 , 此后 , 唐朝仿佛陷入了太子魔咒 。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不成被贬 , 郁郁而终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李忠、第二任太子李弘、第三任太子李贤 , 最终都惨死 。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因为政变失败被杀 , 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杀 , 唐朝太子仿佛成了一个不幸的职业 。据统计 , 有唐一朝 , 太子最终惨死的概率 , 高达51% 。
可想而知 , 当唐玄宗杀掉李瑛 , 立李亨为太子的时候 , 李亨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继承皇位 , 而是如何保全自己 。所以 , 李亨处处低调处事 , 即使父亲李隆基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 他也不敢指出 , 即使宰相李林甫压太子一头 , 太子仍旧十分低调 。
李亨 , 原名李玙 , 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子 , 后来改名为李亨 。虽然贵为太子 , 他也曾差点胎死腹中 。李亨的母亲杨氏是庶妃出身 , 杨氏怀上李亨的时候 , 当时李隆基还是太子 , 但因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正处于政治斗争之中 , 李隆基怕太平公主说自己好色 , 所以打算将孩子打掉 。最终没忍心下手 , 李亨才顺利出生 。出生后的李亨未能在亲生母亲怀抱里成长 , 而是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的膝下 , 因为王氏(李隆基嫡妻)无子 , 所以她对李亨百般呵护 。李亨2岁被封为陕王 , 5岁被拜为安西大都护(都是挂职 , 实际上李亨还是个孩子) 。李亨从生下来 , 一直到26岁成为太子 , 亲眼目睹李唐宗室为了皇位相互厮杀 。
开元二十六年 , 李隆基杀掉了亲生儿子、第一任太子李瑛 。宰相李林甫和武惠妃关系较好 , 建议李隆基立寿王李瑁为太子 , 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 , 也是后来杨贵妃的第一任丈夫 , 因为生母是武惠妃 , 所以一直地位尊崇 。但李隆基考虑到废长立幼 , 会引起朝局动荡 , 所以还是立三子李亨为太子 , 李亨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 入主东宫 。
李亨的政治势力很弱 , 李隆基吸取前车之鉴 , 不允许外臣私下和太子交往 。满朝文武 , 只有李亨的老师贺知章(著名诗人 , 《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的原型)一直在保护李亨 。宰相李林甫 , 以及后来的宰相杨国忠都成了李隆基制衡太子的筹码 。而李林甫身为宰相 , 也知道李隆基不信任太子 , 所以在朝堂之上处处打压太子 , 太子忍气吞声 , 不敢反抗 。
太子李亨在唐玄宗眼皮子底下 , 不敢有半点错处 。有一次 , 李亨打猎回来 , 饥肠辘辘 , 立即让尚食局做了一桌酒肉 , 李亨正在啃一只羊腿 , 唐玄宗李隆基突然驾到 。李亨怕父亲说自己奢靡 , 立即放下羊腿 , 拿起一块素饼 , 一边用饼擦掉手上的油 , 一边大口吃饼 。唐玄宗看到后 , 对李亨说:“我儿惜福!”(本故事出自《中华五千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 李亨的谨慎 。
虽然李亨在开元、天宝年间 , 处处隐忍事父 , 只为让父亲对他放心 , 但李隆基对儿子还是不放心 , 不敢授之以权柄 , 处处设防 。所以说 , 太子李亨和父亲李隆基 , 实际上身为父子 , 其实并不“同心” 。
3.李林甫的权谋:口蜜腹剑的创始人
李林甫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的原型人物 , 是唐朝著名的奸相 , 唐玄宗的前几任宰相 , 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 都是贤能之臣 。直到李林甫担任宰相 , 为开元盛世的崩塌埋下伏笔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曰:
“(李林甫)尤忌文学之士 , 或阳与之善 , 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 , 腹有剑’ 。”
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来历 , 这个成语 , 可以看出李林甫的本性如何 。
李林甫 , 小名哥奴 , 是李唐宗室的成员 。李林甫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 , 算起来 , 李林甫算是李隆基的族兄 。开元十四年 , 李林甫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 , 开始走入朝堂中枢 。李林甫擅长和后宫嫔妃、宦官交往 。李林甫买通宫内的宦官 , 对唐玄宗的日常言行了如指掌 , 所以每当朝堂议事 , 李林甫的见解总能说道唐玄宗的心坎里 , 因此备受重用 。
太子李瑛之所以被废 , 李林甫“功不可没” 。当时后宫武惠妃得宠 , 太子李瑛颇有怨言 , 武惠妃想让寿王李瑁代替李瑛的太子之位 , 李林甫看出了武惠妃的心思 , 屡次帮助寿王 , 武惠妃因此对李林甫非常感激 , 二者形成同盟 。开元二十五年 , 张九龄罢相 , 李林甫独掌大权 , 加速了废除太子李瑛的计划 。李林甫一方面散播寿王李瑁的美德 , 一方面构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谋反 , 并且诱导三位皇子披甲入宫 , 被唐玄宗抓个正着 , 最后三位皇子被唐玄宗处死 。
李瑛一死 , 太子之位空缺 ,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
太子瑛既死 , 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 。上以忠王玙(李亨)年长 , 且仁孝恭谨 , 又好学 , 意欲立之 , 犹豫岁馀不决 。
也就是说 , 在太子人选上 , 李林甫极力推荐寿王李瑁 , 但唐玄宗认为李亨年长 , 非常犹豫 。最后 , 唐玄宗还是选择了当时最大的儿子李亨 , 让李林甫的计划破产 。
李林甫曾推荐李瑁为太子 , 担心因此得罪新李亨 , 为了避免祸患 , 李林甫选择了动摇李亨的太子之位 。李林甫擅长权谋 , 他把矛头对准了李亨的妻兄 , 也就是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 。韦坚和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关系要好 , 时常会面 。
但唐朝规定 , 外戚不可以和边将结交 , 因此 , 李林甫控告韦坚联合皇甫惟明打算发动政变 , 提前拥立太子李亨为帝 。唐玄宗大怒 , 罢黜韦坚 , 命李亨休掉太子妃韦氏 , 这场风波才算结束 。至此 , 唐玄宗对太子李亨心存芥蒂 。《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此事的结局:
上大怒 , 以为不轨 , 黜坚 , 免太子妃韦氏 。
【唐玄宗李隆基之后是,唐玄宗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李林甫一计不成 , 再生一计 , 李林甫指示柳勣诬一位叫杜有邻的大臣结交太子 , 最终杜有邻被活活打死 , 让唐玄宗对太子更加不放心 。此后 , 李林甫有多次设计 , 离间唐玄宗和李亨的关系 , 导致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 , 而太子李亨大门都不敢出 , 不敢与任何人交往 , 忍辱负重 。
4.三个角度分析:李亨的悲与幸
从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个角度来分析皇帝和太子的关系 , 就形成了以下三个情形:
第一 , 唐玄宗的一生 , 亲眼目睹父亲退位、神龙政变 , 伯父复位、李重俊谋反、唐隆政变 , 李瑛“谋反”等 , 对父子血亲非常不信任 , 再加上李林甫的处处离间 , 愈发不信任李亨 。在唐玄宗的心目中 , 任何骨肉亲情 , 也不如皇位重要 。因此 , 李亨在唐玄宗的眼中 , 势力越弱 , 约能坐稳太子之位 。
第二 , 李亨因为处处被宰相李林甫压制 , 怕引起父亲更多猜忌 , 不敢轻举妄动 。李亨身为太子 , 首先考虑的不是江山社稷 , 而是如何保全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 , 他对唐玄宗怠政 , 不能出面干涉 , 更不能结交外臣 。面对李林甫等奸臣擅权 , 李亨更不能公开反抗 , 只能处处隐忍 。
第三 , 李林甫知道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 , 因此愈加压制太子 , 而唐玄宗也需要李林甫来制衡太子 , 以防太子谋逆 。李林甫在唐玄宗和太子之间 , 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 再加上李林甫结交宦官 , 深的唐玄宗信任 。最终导致唐玄宗宁愿相信宰相 , 也不相信太子 。
以上三点 , 就是唐玄宗不信任李亨的根本原因 。
俗话说 , 上阵父子兵 。唐朝的历代帝王 , 都要面临多次政变 , 而这种政变 , 多半和太子有关 , 让李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关系十分微妙 。皇帝不信任太子 , 更愿意信任宰相和宦官 。这种父子相防 , 血脉相疏的悲剧 , 虽然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 , 但也是封建帝制 , 皇权高于一切的历史体现 。
李亨通过多年的隐忍 , 保全自己 , 最后在安史之乱时成功翻身 , 继位称帝 , 成为唐肃宗 , 然后力挽狂澜 , 平定叛乱 。李亨在唐朝的众多太子之中 , 是极其幸运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