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诗词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晏殊【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放心采纳 。)
蝶恋花古诗的音节 晏殊的 急急急 作者:晏殊
【古诗词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晏殊诗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jiàn)
谙(ān)
谁能帮忙介绍一下语句美,意境美的古诗词,像晏殊的<蝶恋花>,李清照的<声声慢>之类的,谢谢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蝶恋花宋晏殊这首诗的意思 宋朝,晏殊的《蝶恋花》是的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

  1. 【原文】
    《蝶恋花》宋代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 【作者】
    晏殊(yàn shū),字同叔,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 【代表作】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带拼音晏殊的“蝶恋花”全文是什么? 原文:
jiā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luó mù qīng hán ,yàn zi shuāng fēi qù 。
槛   菊    愁   烟   兰  泣 露,罗    幕    轻   寒,  燕    子    双    飞   去 。
míng yuè bù ān lí hèn kǔ,xiá guāng dào xiǎo chuān zhū hù 。
明     月   不 谙  离 恨  苦, 斜    光     到    晓      穿     朱   户 。
zuó yè xī fēng diāo bì shù, dú shàng gāo lóu,wàng jìn tiān yá lù 。
昨   夜 西  风     凋  碧 树,独    上     高   楼,望    尽   天  涯 路 。
yù jì cāi jiān jiān shǐ sù,shān cháng shuǐ kuò zhī hé chù?
欲 寄 彩  笺   兼    尺 素,山     长      水   阔   知  何   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4]
蝶恋花所有古诗词 蝶恋花 。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晏殊等人的《蝶恋花》 。双片六十字,商调曲,前后片各四仄韵,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苏轼;原唐教坊曲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一箩金》,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卷珠帘》,像宋代柳永:“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凤栖梧》 。其词牌始于宋 。自宋代以来,都是历代经久不衰的绝唱
原创古诗词:蝶恋花 蝶恋花 苏轼 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蝶恋花
苏轼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 。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1]。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3]。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 。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 。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
枕畔屏山围碧浪 。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 。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晏殊的《蝶恋花》全文?柳永的《蝶恋花》全文?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品鉴赏】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曳不尽的情致 。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