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种结课方式 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 。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 。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 。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 。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 。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 。“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 。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 。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 。,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 。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 。《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 。《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
二、 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 。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 。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 。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 。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 。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 。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 。(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 。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 。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 。(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 。(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 。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 。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 。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
三、 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 。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 。(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 。”(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 。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 。”“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 。“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 。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 。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 。(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 。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
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 。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 。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
(二)理解读,洞察美 。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
(1)自由理解 。
(2)小组内研讨 。
(3)全班交流 。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 。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 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古诗词三种结课方式 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 。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
二、沉下去
1、 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
2、 指名读,指正读音 。
3、 全班齐读 。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
4、指导学法 。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 。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 。(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 。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写得非常好 。(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
9、播放《忆江南》歌曲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吟读成诵 。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 。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 。自学、感悟、诵读 。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 。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 。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 。
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 。
[问题研讨]
1、 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意思是否需要学生完整的背诵?
2、 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意境是否恰当?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小练笔200-300字 。改成一个短文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 。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的的方言一起饮酒作乐 。老翁说:“我说老伴儿,你喝醉了 。”老妇说:“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 。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 。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 。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的逗着游鱼,还一边剥着莲蓬吃,还一边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那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求好评吖~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5课 古诗词三首 小练笔古诗词改写成短文300《清平乐.村居》

  • 您好!【素墨】为你解答!
  •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 。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的的方言一起饮酒作乐 。老翁说:“我说老伴儿,你喝醉了 。”老妇说:“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 。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 。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 。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 。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的逗着游鱼,还一边剥着莲蓬吃,还一边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那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 如满意,请采纳!谢谢!

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读后感 纳兰性德长相思读后感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词的上阕将千里行程中目睹的万事万物,凝缩为“山”“水” 二字,“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词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空间感和思乡情构成了词人心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的背离中驻营夜宿,词人的思绪早就超越了他自己 。“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山海关),而心却在关内,在故园 。“夜深千帐灯”,这看起来开阔的意境,壮伟的景观,实际上则是词人情心深苦之写照 。白日统千军万马行走天涯,跋山涉水,为何夜深时仍然灯火通明,难以入梦?——思乡失眠!
古人没有现在的安定生活,也没有如今的便利交通,但他们有着的是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不停息的跳动着,家乡和亲人便是他们永不停歇的动力
此人有着报国的大志,又有着想脱离黑暗的幻想,内心的挣扎让他,开始逃避那些权贵,情愿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而这种行为,到现今还会是一种选择吗?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 。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 。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 。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小练笔怎么写??????????????????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 。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 。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参考资料:1031961641
请问有哪位老师知道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的说课稿?急需!!谢谢诶!!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唐)吕岩 (宋)杨万里 (宋)辛弃疾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叶渔船两小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笛弄晚风三四生 。收篙停棹坐船中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归来饱饭黄昏后,怪生无雨都张伞,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不是遮头是使风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参考资料:z自己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读后感100字 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也同样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吗!就拿写字来说吧,要写出一手好字,不仅需要我们反复地练习,尤其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思考,就象王安石改诗一样,只有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能写出好字来 。同时,读了这首诗,了解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后,我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半途而废只能导致失败 。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改成小故事500字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的的方言一起饮酒作乐.老翁说:“我说老伴儿,你喝醉了.”老妇说:“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的逗着游鱼,还一边剥着莲蓬吃,还一边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那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