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叫这个名?,鬼谷子姓什么名什么

【鬼谷子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叫这个名?,鬼谷子姓什么名什么】对鬼谷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 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
“鬼谷子”神秘而又变幻莫测 。在明清的小说中 , 鬼谷子被塑造说成了神仙一般的人物 。实际上历史上的鬼谷子同孟子、荀子一样 , 是一位学者 , 他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 并留下了一部《鬼谷子》传世 。
鬼谷子的真实姓名
“鬼谷子”的称呼最早见于西汉晚期刘向编辑整理的《说苑》 , 至于《史记》、《论衡》等书则称其为“鬼谷先生” 。这两个称呼原本没什么问题 , 但是唐宋之后 , 一些人觉得“鬼谷”不像是姓氏 , 于是开始编造鬼谷子的“真实姓名” 。如五代时期杜光庭《仙传拾遗》说“鬼谷先生 , 晋平公时人 , 隐居鬼谷 , 因为其号 。先生姓王 , 名誗(读chán) , 亦居清溪山中” 。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说鬼谷子“姓王名蟾 , 道号鬼谷先生” 。这一名号后来又讹写作王禅、王诩、王栩 , 小说和评书中更是尊称鬼谷子为“王禅老祖” 。
实际上 , “鬼谷”应该是复姓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 , 到战国时期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古姓只有姬、姜、姒、嬴等三十个左右 , 而衍生出来的氏则成百上千 。“氏”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宗族支脉 , “命氏”的方法有很多:司空、司马、太史等氏是根据官名;巫、祝、陶等氏是根据职业;向、施、皇甫等氏是根据这一支脉祖先的名字;还有很多氏则是根据贵族封地或居住地的名称 , 如晋国大夫原黯受封于荀(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 , 其后代便以荀为氏 , 晋国大夫士会受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境内) , 其后代便以范为氏 。鬼谷子的祖先应该就是受封或居住在鬼谷 , 所以就以鬼谷为氏 。
由于先秦时代的一些姓氏在后代看来颇为古怪 , 如公羊、谷梁、左丘等 , 再加上这些姓氏的人极少见诸史籍记载 , 所以就有人怀疑这些姓氏是否真的存在过 。宋代朱熹等人就认为《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和《春秋谷梁传》的作者谷梁赤并不存在 , 两部作品都是汉代儒生所写 。万见春则推测公羊、谷梁和“姜”字同一韵脚 , 所以这两部书可能是某位姜姓儒生的作品 。罗璧甚至说 , 公羊、谷梁两姓 , “考之前史及后世 , 更不见再有此姓” 。这些宋人的说法当然并不可靠 , 中国现今仍在使用的58个复姓中就包含公羊、谷梁、左丘 。“鬼谷”作为一个复姓消失较早 , 加上后人又觉得这两字古怪 , 所以难免会产生误解 。
至于鬼谷子的名字 , 则早已失传 。先秦诸子中 , 如文子、楚子、丁子、子华子等仅存姓氏而名字失传者甚多 。这似乎也说明 , 鬼谷子的影响力与墨翟、孟轲、韩非等人比起来要逊色很多 , 以致在其他诸子的作品中竟未提及他的名字 。
鬼谷子在何地授学?
许多人误认为鬼谷子是隐士 , 所以想当然地推测鬼谷子应该在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授学 , 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考证鬼谷到底在何地 。
两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和扶风池阳(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 , 盖是其人所居 , 因为号 。”也就是说司马贞猜测这两处可能是鬼谷子的隐居地 。南北朝时代的徐广说:“颍川阳城有鬼谷 , 盖是其人所居 , 因为号 。”从“盖”字可知 , 徐广也只是推测 。但是到了后代 , 很多人就将徐广的推测变为确指了 , 如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告成县(武则天改阳城为告成)时就说:“鬼谷 , 即鬼谷先生所居 , 在今县北 。”
此外 , 还有很多地方也出现了鬼谷子“遗迹” 。《史记·甘茂列传》说甘茂“自殽塞及至鬼谷 , 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 于是陕西各地出现了很多关于鬼谷子的记载 , 从三原县的清水谷到眉县的太白山 , 都有鬼谷子故居 , 甚至在汉中褒城县还出现了鬼谷子墓 。魏晋时期的皇甫谧说鬼谷子是楚人 , 于是两湖地区出现了大量鬼谷子隐居处 。晋代的郭璞《游仙诗》说鬼谷子隐居在“青溪” , 于是浙江宁波、江西上饶也出现了鬼谷子“遗迹”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 名人效应可见一斑 。
其实 , 在《史记·苏秦列传》里明确写着:“(苏秦)东事师于齐 , 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也就是说鬼谷子是在齐国授学 , 而并非隐居在鬼谷 。鬼谷只是鬼谷子远祖的居住地或封地 , 世事变迁 , 鬼谷家族可能早已徙居别处 。
至于鬼谷子在齐国授学的地点 , 极有可能是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代(前374-前356) , 位于齐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 是诸子讲学论道的学术中心 。《鬼谷子》一书主要讲怎么和人打交道 , 所以鬼谷子不太可能闭门造车 , 多与同时代精英互相交流、沟通 , 对于写作此书是大有裨益的 。《鬼谷子·权篇》在谈到如何游说不同类型的人时说:“与智者言 , 依于博;与拙者言 , 依于辩;与辩者言 , 依于要;与贵者言 , 依于势;与富者言 , 依于高;与贫者言 , 依于利;与贱者言 , 依于谦;与勇者言 , 依于敢;与过者言 , 依于锐 。”显然 , 只有与这些不同类型的人都打过交道 , 才能总结出如此精辟的理论 。稷下学宫作为人才荟萃之地 , 自然是鬼谷子理想的选择 。
再有 , 一般认为《管子》成书于稷下诸子之手 , 而《鬼谷子·符言篇》和《管子·九守篇》的内容几乎相同 , 或许就是身在稷下的鬼谷子或其门人也参与了《管子》的编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