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的关系

大家好,说起汉文帝刘恒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
他的孝顺,名留史册,他为母“亲尝汤药”被列入“中国二十四孝” 。
他的宽仁,彪炳千秋,广施仁政开启“文景之治”,倍受后世推崇 。
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提起他,人们总能想到他的孝顺宽仁,但作为一代明君,除了仁孝,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手腕 。
先看史书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
十年冬,上行幸甘泉,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
说的是汉文帝十年冬,皇上驾临甘泉这个地方,将军薄昭杀死了汉朝的使者 。薄昭是文帝的亲舅舅啊,以“孝”著称的他怎能大张旗鼓地处理母亲的亲弟弟呢 。可薄昭按罪当诛 。
于是,文帝让公卿大臣们都去舅舅家喝酒,与他诀别,想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不轻啊,自尽算了 。薄昭想着怎么自己也是皇帝的亲舅舅,还指望着文帝宽赦 。
接着,文帝又让群臣穿着丧服去舅舅家大哭,再次与他诀别 。一看这种情形,他深知外甥肯定不会宽赦他了,绝望而自杀 。
看文帝处理舅舅薄昭这件事上,不由不叹服:真是“仁”中待“刚”,更显刚断啊 。
为了行“孝”,他没有下令在大庭广众下处死薄昭,却利用“心理战”让群臣两次施压,彻底将薄昭的心理摧毁,不能不谓之“阴狠” 。
后人批评文帝杀薄昭不可取,质疑为何不事先找圣贤的师傅培养薄昭,上来就把权力交给他,以至于他犯下如此错误 。
然而,细想一下,也许这是文帝蓄意为之 。文帝是在“吕后乱政”的烂摊子上继承了王位,深知外戚权大的危害性,孝顺母亲是他道德高尚,但绝不会允许再出现一个位高权重的舅舅来影响大局 。那干脆不如上来就授之以权,任之膨胀 。欲使其灭亡,先让其疯狂,便是这个道理 。
文帝在用人驭人上,也深谙其道,用自己多变的手腕拿捏住各样人才 。
对待居功自傲的周勃,他丝毫不手软 。他能够顺利登基,没有周勃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是周勃把他扶上了王位 。可周勃之后的猖狂着实触犯了文帝,此一时彼一时啊 。
于是,文帝开始对周勃开刀 。先是免去周勃的丞相之职,逼他回到封地 。后又以“谋反罪”为名,将他押入大牢 。
文帝是仁君,可仁君不等于无杀人之心,真正的他是静如处子,动如猛虎啊 。但仁君毕竟是仁君,最终还是没有诛杀周勃 。
对待才华绝代的贾谊,他采纳其建议多,但也不重用 。朝局刚稳,需要休养生息,稳定发展 。文帝牢牢把握住“仁政”这一总纲,所施政策都是温和的,都是利于团结稳定发展的 。尽管喜欢贾谊之才识,但也不能重用他,重用了他,不利于周围大臣的团结;重用了他,便会影响自己施政方略 。于是,只能“委婉”地放弃这个人,却逐步施行了贾谊的众多主张 。
这也是文帝的过人之处,维持了朝臣的平衡,却不显山不露水地施行了众多新政 。
此外,在对待刘长谋反、废除肉刑、抵御匈奴等诸事上,都展现了他宽仁背后的更高超的一面 。
从上面几个简单的片段,我们便能看到文帝除了仁孝,更具有过人的谋略和手腕,不乏阴狠和刚断 。但不论如何,客观来看,他确是一代仁君、一代明君 。
读汉文帝,也给我们在识人方面的一些启示:了解一个人,除了知道人尽皆知的一面外,也要留意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他 。
【为什么说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的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