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山水的诗词 诸暨诗句

早发诸暨
年代:【唐】 作者:【骆宾王】
征夫怀远路 , 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 , 轻冻涩回湍 。
野雾连空暗 , 山风入曙寒 。帝城临灞涘 , 禹穴枕江干 。
橘性行应化 , 蓬心去不安 。独掩穷途泪 , 长歌行路难 。
诸暨五泄山
年代:【唐】 作者:【周镛】
路入苍烟九过溪 , 九穿岩曲到招提 。
天分五溜寒倾北 , 地秀诸峰翠插西 。
凿径破崖来木杪 , 驾泉鸣竹落榱题 。
当年老默无消息 , 犹有词堂一杖藜 。
浣纱庙
年代:【唐】 作者:【鱼玄机】
吴越相谋计策多 , 浣纱神女已相和 。
一双笑靥才回面 , 十万精兵尽倒戈 。
范蠡功成身隐遁 , 伍胥谏死国消磨 。
只今诸暨长江畔 , 空有青山号苎萝 。
诗谢赵南冈
年代:【宋】 作者:【马廷鸾】
早从诸暨厚相于 , 郭史能书也忆渠 。
万事只今同去鹤 , 十年依旧爱前鱼 。
试尝小缶烹莼玉 , 旋泼新醅漉酒酾 。
故旧不遗风韵在 , 犹存越绝几编书 。
九日诸暨道中示兴之
年代:【宋】 作者:【喻良能】
客里逢重九 , 萧萧落叶风 。
略无花对菊 , 但有鬓如蓬 。
蕉卷新收绿 , 枫旗半展红 。
登临语宗武 , 剩喜一樽同 。
入东经诸暨县下浙江作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何逊】
疲身不自量 。
温腹无恒拟 。
未能守封植 。
何能固廉耻 。
一经可人言 。
三冬徒戏尔 。
虚信苍苍色 。
未究冥冥理 。
得彼既宜然 。
失之良有以 。
常言厌四壁 。
自觉轻千里 。
日夕聊望远 。
山川空信美 。
归飞天际没 。
云雾江边起 。
安邑乏主人 。
临昂多客子 。
乡乡自风俗 。
处处皆城市 。
所见无故人 。
含意终何已 。
诸暨道中五首
年代:【宋】 作者:【葛绍体】
【诸暨山水的诗词 诸暨诗句】路分杭越号牌头 , 行客东西各自谋 。
总是春晴好天气 , 野花山鸟亦风流 。
两畔绿杨卧碧溪 , 人家一带绿杨堤 。
门开恰出市行路 , 山在屋头谁肯栖 。
晓烟晴日过枫桥 , 桥面山尖春半娇 。
一簇谁家嫩杨柳 , 淡黄襟带学宫腰 。
极目田畴似掌平 , 远山依约画难成 。
天宽地大空明处 , 渐近稽山接帝城 。
寒雨路从岩涧出 , 晴天才见越山川 。
谁怜昨日经行地 , 回首苍茫起暮烟 。
自诸暨抵剡
年代:【宋】 作者:【潘阆】
莫叹尘泥汩 , 且图山水游 。
双峰天姥翠 , 一舸剡溪秋 。
不见戴安道 , 有怀王子猷 。
西风无限意 , 尽属钓鱼舟 。
自诸暨抵剡
年代:【宋】 作者:【潘阆】
夷犹双桨去 , 暮不辨东西 。
夕照偏依树 , 秋光半落溪 。
风高一雁小 , 云薄四天低 。
莽荡孤帆卸 , 水村杨柳堤 。
自诸暨抵剡
年代:【宋】 作者:【潘阆】
秋渚涵空碧 , 秋山刷眼青 。
排头烟树老 , 扑面水风醒 。
上濑复下濑 , 长亭仍短亭 。
夜船明月好 , 客梦满流萤 。
自诸暨抵剡
年代:【宋】 作者:【潘阆】
出得云门路 , 风凄日夕曛 。
船撑鉴湖月 , 路指沃州云 。
山色周遭见 , 溪流屈曲分 。
一觞还一咏 , 谁是右将军 。
拟人法描写山水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 西湖水微波粼粼 , 波光艳丽 , 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 在雨幕的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 , 若有若无 , 也显得非常奇妙 。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 ,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
⑤西子:西施 , 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 原名施夷光 , 或称 先施  ,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 , 所以称为西施 。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
苏轼曾在诗句中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朝代:宋代 |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 西湖水微波粼粼 , 波光艳丽 , 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 在雨幕的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 , 若有若无 , 也显得非常奇妙 。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 , 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
⑤西子:西施 , 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 原名施夷光 , 或称 先施  ,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 , 所以称为西施 。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晴天 , 西湖水波荡漾 , 在阳光照耀下 , 光彩熠熠 , 美极了 。下雨时 , 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 , 时隐时现 , 眼前一片迷茫 , 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 , 那么淡妆也好 , 浓妆也罢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
注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 , 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 , 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 , 十分自然 。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第二版):78
解析
一天 , 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 , 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 , 下起雨来 。这样 , 饮酒未尽 , 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 , 水上波光荡漾 , 闪烁耀眼 , 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 , 山中云雾朦胧 , 缥缥渺渺 , 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我想 , 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 , 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 , 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 , 不管她怎样打扮 ,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 , 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 , 写得具体、传神 , 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 以致有人评论说 , 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 , 人类最灵;人类之中 , 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 , 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 , 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 , 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 , 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历史上有些女子 , 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 , 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 , 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 , 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 , 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 , 头上都有“西”字 , 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 , 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 , 博得了后人的称道 , 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 , 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 , 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 , 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
诗句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 , 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 , 开始时阳光明丽 , 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 , 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 , 西湖碧水荡漾 , 波光粼粼 , 风景正好;下雨时 , 西湖周围的青山 , 迷蒙苍茫 , 若有若无 , 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 , 波光闪动 。“空蒙” , 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 , 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这里 , 诗人既写了湖光 , 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 , 又有雨天之韵 , 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 又很笼统 , 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 , 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 , 但究竟美在哪里 , 怎样美法 , 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 , 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 , 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 , 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 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 , 想象空间很大 , 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 , 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 , 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 , 还是盛装打扮 , 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 , 那么不管是晴是雨 , 是冬是春 , 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 , 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 , 而且新奇别致 , 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 , 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 , 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 , 比起直接去描写 , 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 , 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 , 同时也诉之于思考 , 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 , 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 , 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 , 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 , 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
参考资料:
1、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4(第二版):78 2、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348-349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 西湖水波荡漾 , 波光闪闪 , 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 , 西湖周围的群山 , 迷迷茫茫 , 若有若无 , 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 ,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 , 早晨阳光明艳 , 后来转阴 , 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 , 无论是水是山 , 或晴或雨 , 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 , 情是广泛、豪宕之情 , 情景交融 , 句间情景相对 , 西湖之美概写无余 , 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
下半首诗里 ,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 , 而是遗貌取神 ,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 , 除了从字面看 , 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 , 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 在风神韵味上 ,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 , 所以对西湖来说 , 晴也好 , 雨也好 , 对西子来说 , 淡妆也好 , 浓抹也好 , 都无改其美 , 而只能增添其美 。对这个比喻 , 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 , 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 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 , 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 , 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 , 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 , 只是一时心与景会 , 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 , 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 , 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 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 , 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 何者指浓妆 ,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 ,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
参考资料:
1、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348-349

    推荐阅读